市政參訪一日遊,感謝李建昌議員提供此活動,感謝好友幫忙報名參加。
8/23集合於捷運港墘站內湖高工門口,9點準時出發 ~
上午參訪艋舺剝皮寮 & 糖廍文化園區,下午參訪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抵達剝皮寮歷史街區,大合照。
這次帶團的導覽解說很盡責 ! 從車上就開始介紹台北城的故事,到了剝皮寮,從紅磚長廊(亭仔腳)往鄉土教育中心開始解說。
亭仔腳盡頭處是廣州街與昆明街
之前我走到鄉土教育中心入口就左轉進入,未走到盡頭,原來這裡的建築立面比較好看 !
除了騎樓入口有兩支圓形柱子,二樓有窗台,女兒牆還有花紋裝飾 ! 這些磚塊都是原建築材料 !
剝皮寮歷史街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台北市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台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常設展因之前參觀過,這次沒跟著導覽走,只留意自己想看的議題。
之前的紀錄 https://liwen2010.pixnet.net/blog/post/99624154
「剝皮寮的老字號」影片介紹,應該是比較新的展示,我比較感興趣。
影片中介紹日祥旅社、鳳翔浴室、威靈壇、宋協興米店、土炭市、三光眼鏡行、老永茂大藥局等。
有圖文介紹加上地圖位置,可以在歷史街區康定路173巷店鋪,找到它們的原址。
曾經的萬華茶藝館引發的COVID-19,使得剝皮寮歷史街區暫停開放,並作為快篩站之用。
今日的展間把當年作為快篩站的情境展示出來,重回起點,感受當時的緊繃氣氛。
參訪時間並不充裕,大部分時間停留在東側的鄉土教育中心,西側的藝文特區只有走馬看花。
10:40抵達糖廍文化園區參觀 (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10號)
園區有三棟市定古蹟,分別規劃A倉作為糖業文化展示館、B倉為萬座曉劇場、C倉為台糖公司提供給民間單位進駐使用。
大門進來的建築為C倉,台糖公司提供給民間單位進駐使用。
台北製糖所時期的鐵道小月台
A倉糖業文化展示館
我們不急著進去展示館,而是先繞園區走走、看看。
糖業文化展示館的背面 (建築背面滿漂亮的)
糖廍文化園區公園的遊戲場
公園內一首「糖廍之歌」描寫了糖廍的前世今生 !
甘蔗小公園的模特兒群像,可惜此時它們還沒長高高 !
這是古早的甘蔗壓榨機,用牛隻轉動石磨壓榨甘蔗。
園區保留製糖時期運送的五分車
進糖業文化展示館參觀,有專人導覽。
糖業文化展示館設置「糖倉開門」糖業文化常設展,介紹台北糖廠的歷史及城西產業發展軌跡。
開放時間 : 週二~週日 10:00~17:00
從圖表認識糖業的發展
台北製糖所的糖廠是鋼筋建物,煙囪高135公尺,是當時(1911年)台北市最高建物。
如今糖廠與煙囪已拆除,只存三棟倉庫與貨運月台 !
糖業的發展由清代私人糖廍→日治時期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光復後台灣糖業公司→今日糖廍文化園區。
台北製糖所在1945年由台糖公司接管,進行擴建倉庫,1947年設萬華倉庫,成為統籌台糖物料運輸與進出口的重要轉運節點,而部分的廠區土地變賣給中國時報、台灣電力公司,多數土地也與台北市政府合建國宅。
當地在大理街社區再造運動的爭取下,僅存的三間倉庫現在已是台北市第106號古蹟,並於2011年正式設立糖廍文化園區,社區居民暱稱為甘蔗公園,此後陸續舉辦艋舺甘蔗祭、糖廍音樂節、艋舺青少年種子營等活動。
認識糖廍
展間有小小糖廍模型和石磨,用牛隻幫助製糖真辛苦啊 !
圖文解說現代化製糖過程~從蔗到糖
從甘蔗到砂糖成品
小朋友最愛操作的火車鐵道
糖業文化展示館很適合帶小朋友來參觀,寓教於樂,館內館外都是很重要的鄉土教育場域 !
館內的隔板、牆面紋路很特別 !
志工說這是道地的天然的甘蔗渣材料,日子久了都發金發亮了 ! 而顏色較淺的檯面是人造的甘蔗渣板。
倉庫為紅磚建築,有大跨距構架。
優雅的窗戶
建築外廊的支架有支撐屋頂重量的作用,入口圓拱門型也有支撐的作用。
B倉萬座曉劇場
B倉萬座曉劇場入口
C倉為台糖公司提供給民間單位進駐使用,後方的建築中國時報是原台北製糖所廠區。
離開糖廍文化園區,到兒童新樂園吃便當,接著下午往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