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的「西區門戶計畫」,從市長柯文哲先生上任後,拆除忠孝橋引道,北門重見天日,接著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處即進行「北門廣場景觀工程」,歷經一年半,北門廣場於2017.08.03完工啟用,北門風華重現。
搭上捷運松山新店線世大運彩繪列車來到北門站,從2號出口往後走是最接近北門廣場的捷運站。
經過鐵道部的施工圍籬,過斑馬線即達。
不知道鐵道部何時完工?外觀看起來真是漂亮!
下午4點陽光仍然可以曬死人啊!,不急著去廣場曬太陽,先在鐵道部建築的陰涼處暫歇。
遠遠看著承恩門,忠孝橋引道拆了,視野多舒暢,還給北門一個乾淨明亮的空間。
改造後的忠孝西路交通變得很順暢,車來車往井然有序。
綠燈亮了,進城去 ~
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因面向北方,有「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是台北市區僅存的,還保留著清代建築原貌的城門。
北門原建築是有甕城的,拆城牆時一起被拆掉了。
廣場周邊設立了11處歷史解說牌,民眾於此散步也能閱讀台北城歷史。
北門東西側地面鋪設條石,呈現原城牆位置;進出城門的地面則鋪設黃砂岩步道。
廣場西北側有仿製真實尺寸的城牆牆基
築城材料及構造特色介紹
有關台北城的地圖、築城的名人故事看板是斜放在地面上,怎禁得起風吹日曬雨淋?
原本立於甕城位置的「巖疆鎖鑰」石碑,今以復刻品取代。
台北城時期的幾個重要建築介紹
廣場西側是日治時期鐵道遺構意象
北門廣場由原有2370平方公尺,擴大約3倍6865平方公尺的綠地廣場,成為市民休閒新選擇。
日治時期拆除城牆興築了三線道,其行道樹主要種植茄苳、樟樹、楓香等樹種,今廣場林蔭區種植的樹種,也以植栽及鋪面的形式,連結台北城的歷史及人文意義。
三線路的故事
廣場南側單行道變窄,人行道變寬。
台北城建城沿革
歷史地景解說區
台北城牆條石工法
廣場東側也顯得很寬闊,地景設計為七星山意象。
解說牌
往東看,可以看到101大樓
雙層觀光巴士剛好經過,可是沒看到車上有乘客。
北門風華重現,北門廣場帶給西區門戶一個新氣象。
廣場周邊設置6支照明燈,以高角度的特效照明投射,全年夜晚無間斷,民眾不分日夜都可欣賞北門風華。
改天再去欣賞燈光下的北門美景 ~
北門周邊還有不同時代的古蹟景點,包括鐵道部、台北郵局、大阪商社、三井倉庫、撫台街洋樓、機器局,值得一一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