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棟仿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建物由旅法建築師盧毓駿先生設計,於1959年完工,成為彰顯中華法統以及現代化教育推動的象徵,最初使用單位為教育資料館與科學教育館。2003科學教育館遷出,建物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2008年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正式接管並著手進行修復計畫,透過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入駐,以「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全新姿態華麗轉身,於2015年11月重新啟用,成為一個更親民、更具藝文美感的生活場域。(導覽摺頁)

 

原台灣科學館經過一段時間整修,讓我已經忘了這棟建築,重新啟用不到二年,再看他,覺得既熟悉又陌生。

 

入口處有許多解說牌介紹建築特色

 


南海路的圍牆拆掉了,形成空間的穿透性,自然地景有楊英風大師的梅花鹿作品,感覺很親民。

 

入口廣場不定期舉辦市集與展演活動,設有電視牆。

無障礙步道從「蘋果門」進入,然後搭乘電梯上二樓。

 

步上階梯,二樓是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出入口。

 

進入展館,精緻的台灣禮品館,寬敞明亮、挑高的設計無壓迫感;圓形的場地很適合當展館。

 


工藝精品禮販售

 

入口左邊是服務台

 

有二場定時導覽,正合我意。

雖然參加民眾才5人,導覽員一點兒也不馬虎,解說了將近二小時。

 

樓層配置,7F是挑高6米的會議空間,所以沒有8F。

一般民眾參觀在2~6樓間

 

中國哲學思維與西方工法結合是建築師盧毓駿先生的建築理念,外觀為中國風,內部空間則融入西方現代觀念。

入口大門設計,萬字和亞字的窗櫺圖案,典型的中國味道。

 

2F至3F的迴旋梯,採用當時極先進的「混凝土構造技術」,沒有支柱卻能負重,可稱為「型抗結構」,很了不起的設計。

 

迴旋梯旁一突起的小圓丘,這是防空避難室構造,入口在1F行政辦公區,科學教育館時期是為星象儀展示室。

解說文字註記在迴旋梯的玻璃上

 


對於科學教育館還有印象的民眾,應該記得「傅科擺」。成為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後,建築重新整修,「傅科擺」位置剛好做為景觀電梯,從1F~5F。

 


原來「傅科擺」有5樓的高度,我對它完全沒印象。

 

3樓為工藝新潮空間、創意空間、工藝設計工坊及修復展示室


工藝設計工坊有4個教室,以陶瓷、漆藝及金工為主題,青年工藝家進駐,成為最新創作的展售與教學平台。天天開課的小班一對一教學,有機會可以來體驗看看。

新潮空間正在布展中,未開放。

 

3樓有一面互動牆,內容與工藝有關,看小朋友玩得很投入,應該是很益智性的遊戲。

 


往4樓 ~

 


在半樓間有一修復展示室

 


修復展示室展示此建築的傳統建築語彙,並有詳細的圖文解說,如:彩繪、琉璃瓦、仿木鋁窗、仿石欄杆...等等,看了解說再到室外看實物比較清楚。

 


4樓特展區,正展出「竹跡」~ 當代國際竹藝展 3/29~7/16

 


展場空間由來自竹山的350根竹子裝置,讓人好像走入竹林中...

特展區也在導覽的範圍,導覽員介紹得很仔細,我也拍了一些照片,待下一篇再分享。

 


5樓是蕃薯藤自然食堂,在古蹟享用美食,看起來很不錯呢!

 

參觀5樓外側迴廊 (眼前透明電梯為「傅科擺」位置設計成的景觀電梯,從1F~5F)

 

解說牌

 

站在5樓迴廊往上看,原建築木格窗櫺在整修時,外廊道皆以鋁窗材質設計仿作原窗,內窗則採修復方式保留原木材質。

7樓屋簷下方之長條形構件「木椽條」,也是鋼筋混凝土的仿木椽條。

 

戶外的樓梯是後來加建的

 

視野很美,南海園區幾棟中國傳統建築盡收眼底。

導覽至此結束,撐到最後聽導覽的只剩下二個人,覺得獲益良多。

 

想到6樓還沒參觀,熱心的導覽員再帶我搭另一台電梯上去。

電梯地面圖案即為此建築的俯瞰圖像

 

6樓有一個小小的展區、圖書室,還有工藝設計學堂,教導各式工藝課程(三個月一期)。

 

工藝圖書室

 

民眾可以到圖書室閱讀有關工藝為主題的國內外書籍與期刊

 

工藝設計學堂,學員很享受這裡的課程,據說好玩到不想下課呢!

7F和9F是多功能空間,沒有展覽或活動時不開放參觀。

 

1F是行政辦公區,出入口在建築的後側,不開放民眾進入參觀。

 

行政辦公區外觀有精美的彩繪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館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展覽與工坊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9:30~17:30

免費參觀

炎熱的夏天可以來這裡看展覽吹冷氣、5樓吃飯喝咖啡,再去3樓設計工坊體驗學習,如此消暑一整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子 的頭像
    文子

    悠遊大台北

    文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