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發生了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這是近百年來台灣傷亡損失最慘重的天災之一,災後,政府開始投入車籠埔斷層及地震相關研究計畫。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保存著車籠埔斷層地質剖面景觀,是世界級的地質景觀。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二段345號 (049)2623108
開放時間:9:00~17:00,週一休館(寒暑假及國定假日除外)
全票50元,其他優惠票價 → http://cfpp.nmns.edu.tw/visit/
這天旅遊目的地是銀杏森林,車籠埔斷層園區只是順路景點,停留參觀時間40分鐘(怎麼跟坐遊覽車停留時間一樣!)
走馬看花去 ~
園區吉祥物:穿山甲賴瑞
園區主要有「斷層槽溝保存館」和「地質科學館」兩個展館。
進入大廳,來不及欣賞竹山的竹椅子,因為有定時導覽正在進行,去湊湊熱鬧。
樓梯兩側分別為槽溝南北側之剝片。剝片是一種保存槽溝地質構造的方式,利用膠體物質將槽溝剖面的樣貌複製,由於膠體物質會將槽溝的泥砂剝下,故稱為剝片。剝片的表現方式與實物左右相反,依照槽溝地質軟硬程度,剝片的製作方法分為軟質、硬質與薄板。
此剝片製作時間於2005年,與現今槽溝有所差異。(解說牌)
「震--知道了」紀錄清朝幾位皇帝對地牛翻身的處理方式,一張龍椅可讓民眾扮演一下假皇帝拍照留念。
有關地質科學的導覽解說,一般遊客興致不高,我們跟了一會兒,決定自己行動,看自己喜歡的展覽。
一樓展區有各種地震儀及地震學家的介紹
因忙於拍照,和家人走丟了,就一個人到處看看了。
經過通道,連接到斷層槽溝保存館。
斷層槽溝保存館為半圓球形的特殊建築
槽溝挖掘是地質科學中常用研究斷層的方法之一。竹山車籠埔斷層槽溝最初是於民國91年11月間,由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所主持的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計畫,進行斷層槽溝開挖及古地震調查。該研究的多處槽溝中, 竹山槽溝現場除了保存了921 集集地震當時的地表破裂原狀,而且槽溝的剖面清楚呈現了過去多次地震造成的褶皺與斷層構造,被認為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然為了防止槽溝剖面的崩壞,目前的槽溝是於民國95年間回填後,於102年成立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後由科博館重新挖掘整修完成。(詳見官網)
面對偌大的斷層槽溝,再看看解說牌,實在是有看沒有懂。
園區有製作相關光雕影片,於斷層槽溝保存館播放。
沒遇到影片播放時間,還好有一位帥哥解說員很親切地為我一個人導覽解說,聆聽當下似乎懂了,現在回想似乎又全部還給他了。
槽溝牆上的褶皺與斷層構造
地層下的秘密一覽無遺
再回到地質科學館,就能理解南北兩側牆設置成斷層槽溝剝片的意義了。
北牆剖面
南牆剖面
一樓常設展:穿山甲生態區
台灣地形劇場
台灣島的地質介紹
匆匆繞場一周,很多展出都沒有細看。
「地質時光機」互動遊戲
3D影片欣賞
二樓特展區正在展出「從空中看竹山」。介紹竹山的歷史、921對竹山的傷害、地震對自然地景的改變...等。
展場以竹山特產~竹子編織成柱子
從影片看車籠埔斷層
災後除了重建,對於地震防災的觀念也要逐步建立,防患未然。
交通資訊
搭乘台灣好行溪頭線即可抵達園區門口,在警衛室前也有往竹山紫南宮的免費接駁車,可順遊。
至於當天我們還會去參觀的全台最美麗的森林小學 ~ 內湖國小,也是台灣好行溪頭線的站牌之一。
這次回台中,和老哥、大嫂、老姊、老弟一起出遊,年紀越長,越珍惜相聚的時光,所以不管到哪個景點,手足聚會都是美好的回憶啊!
園區公共藝術:振秧(在地藝術家游文富先生之創作)
融合了地震震波線性圖作為創作發想,將震度數據的曲線轉化為猶如秧田或竹林般三度空間的造型語彙,與空間場域、自然環境形成有趣的對話。
下一個景點 ~ 鹿谷大崙山觀光茶園之銀杏森林
與921有關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