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這趟清水行可說是古蹟之旅,清水在商業經濟上始終熱鬧繁榮不起來,但是小鎮人文薈萃,一直保有文化氣息。
認真欣賞清水車站與清水國小建築後,接下來要去念了很久的「大楊油庫」,看看見證美越戰爭的歷史建物。
午餐選在離大楊油庫很近的清泉崗高爾夫球場附設餐廳用餐,這裡一片綠意盎然,景觀一級棒!
餐後驅車前往 ~
車子停靠在圍牆外停車場,斑駁鏽蝕的大油庫出現眼前
現在,大楊油庫周邊已規劃成休憩公園
園區導覽圖
1954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雙方簽定共同防禦條約,1956年8月,政府根據防衛條約協定實施陽明山計劃,擴建原有的公館機場,1959年11月7日機場落成啟用,為遠東第一大的空軍基地,並取抗日剿匪名將邱清泉之名,命名為「清泉崗」機場。
1966年1月29日,美國C-130型大力土運輸機進駐台灣,以支援對越作戰,並於「清泉崗」機場作為美軍對北越轟炸的後勤基地,美軍於同年度於清水鎮〈現今的清水區〉楊厝里興建油庫七座,面積十六公頃,每座油槽設有防溢堤。
興建目地為提供美軍在越戰期間戰鬥機及B52轟炸機的飛機用油所需。美軍油輪停泊在高美海域,透過油管,先將輸送到高北里的加壓站;然後順著大甲溪的油管,將油料往東溯溪而上送到設在楊厝里的七座大型油槽中。(資料來源:清水區公所)
園區設立解說牌記載如下:
當越戰及共同防禦條約結束,七座儲油槽功成身退即將變成一堆廢鐵時,幸好「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發起搶救運動,籌措60萬元油庫讓渡金,從得標廠商買下最後一座油槽,為了籌得這筆經費,舉行了一連串的募款活動,包括研討會、義賣演唱會及發行「油庫之友卡」,藉由一人一卡、一卡一千元、六百人六十萬的募款活動,終於讓油庫得以獲得保存,繼續站立於大肚山台地上。
大楊油庫小檔案:
興建年代:1966年
油庫面積:約16公頃
原有油槽數:7座
油槽規格:直徑約28.4公尺,高約16公尺,外環階梯共66階,鋼板厚度0.9~1.5公分
防火牆:東西向長約78公尺,南北向長約79公尺,牆高約1.5公尺
油庫用途:提供美軍在越戰期間戰鬥機及B52轟炸機的用油所需
民國101年7月23日,經台中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好巨大的油槽!想像當年七座油槽多麼壯觀啊!
油庫旁也設立解說牌,讓民眾對此設施有所了解。
土地所有權人為國有財產局,建物歸屬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繞著這僅有的油庫作最後巡禮 ~
然後拍張到此一遊,再繞繞園區 ~
2014清水地景藝術節 ~ 守護家園,展出作品之「瞭望台」
鳥巢與樹屋
山風與管竹的對話
竹製平台的概念
由下而上的主體意象
最後,離開大楊油庫,順路看一下油庫休憩公園旁的大楊國小
大楊國小:清水區楊厝里鰲海路325號(原清水區楊厝里頂三庄路10之1號)
校地早期是「大楊油庫」的用地,民國78年(1989),大楊國小因為不堪長期位於航道下,安全堪虞也影響學生學習,經過協調,於民國89年(2000)由軍方先拆除二座油槽,興建學校,使大楊國小遷校於現址。
繼續往鰲峰山方向,去尋找另一個古蹟 ~ 牛罵頭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