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自文物館展示室圖片)
布政使司文物館
地 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 植物園內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9:00~16:30 免費參觀
電 話:導覽解說洽志工室 02-23039978#1420 或線上預約
交通資訊:公車--植物園站、建國中學站 捷運--小南門站3、4號出口,由植物園博愛路入口進入。
細說從頭:(參考文物館解說牌及導覽單張)
1884年(光緒10年),清法戰爭,劉銘傳赴台駐防,戰後因擊退法軍有功而留駐台灣。
1885年,台灣從福建省獨立出來,升格為台灣省,任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
1886年,改稱福建台灣巡撫。
1887年,劉銘傳奏請添設布政使一職,管理一省庶務,縱核錢糧兵馬。
1889年,布政使司衙門建築建置完成 (舊址為今日之中山堂)
布政使是次於巡撫的行政長官,官秩從二品官,負責全台財政、兵餉、內政、稅務、教育、軍事、刑罰、建築、公職人員任用、土地田畝,及向各省協餉等事務,俗稱「藩台」、「藩司」,是一業務繁忙的高官,另有一助手布庫大使協助處理公務。
現在知道「布政使」的厲害了吧!是次於巡撫的行政高官耶!布政使辦公的地方叫「布政使司衙門」。此衙門非擊鼓申冤、拷打人犯的刑堂。雖然演變史落落長,先了解了以後,對整個歷史空間比較有概念。
1892年,在布政使司衙門西側增建「欽差行臺」,為接待來台視察的中央官員(欽差大人的行館,辦公、住宿)。
1895年,欽差行臺改成「籌防局」(台灣民主國過度時期的名稱)。日治時期做為總督府辦公廳使用,直至1919年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完工為止。
1932年,欽差行臺由中山堂拆遷至植物園,由熱鬧的城內搬到荒涼的城外。
1949年,林業試驗所單身宿舍使用,1965年,林業陳列館,1985年,指定為二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
1996年,進行古蹟全面性修復工程
1998年,「布政使司文物館成立」
「布政使司文物館」面寬七開間,縱深三進,依序為頭門、儀門、大堂,加上左右廂房、中、左、右廊道,構成田字形閩南式傳統建築。
進入布政使司文物館,先從展示室了解布政使司衙門的歷史沿革與空間變遷後,導覽員即帶往多功能展示室介紹第三進:「大堂」。
看建築特色:
大堂高大寬敞,裝飾古樸,呈現出衙署建築的威嚴與氣勢。
因當年建造經費不多,無金碧輝煌、雕樑畫棟之勢,以樸實取向,供辦公使用。
百年古蹟歷經清代、日治、中華民國三個時代的風霜洗禮,颱風、地震、水災,加上白蟻侵害嚴重,建物樑柱早已斑駁毀損,不堪使用。
2005年,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重新接管,即著手擬定整體修復再利用計畫。
2007年,閉館大整修,硬體包含屋頂泥塑剪黏、牆面及地坪、油漆彩繪、木作修復、蟲蟻防治工程等。軟體包含空間活化再利用,以解說圖板搭配多媒體影音與擬真模型等設備。
2010.05.08 重新開館。
整修後和原貌的氣勢已喪失很多,只是還留有一絲古味。
現在看到的房屋架構為原來格局,整棟建築不用釘子建造,大堂內有16根高大的立柱,看得出來哪些是原來的福州杉柱子?哪些是補修的水泥柱嗎?
因為漆過的顏色一樣,目視很難分辨!
公布答案:柱子上方有纏繞藤箍的方為正品,借由束緊木頭增加它的承重力,而且大木頭有塑身的,上下圓周較窄、中間較大,看起來有曲線美,水泥柱子感覺較生硬。
有藤箍的原木
水泥柱
看地板再來分辨哪些是原始地磚?這裡曾經是辦公室、宿舍、展覽場等,地磚長期使用之下,破損、更新、破損、更新,原始的地磚已經很少了。
照片中顏色較淺的是古蹟,看起來還相當漂亮,更新過的地磚材質是無法和原來的相比。
參觀中有一位先生提供分辨的方法:用腳底來量溫度。
真的!舊的磚比較冰!因為高溫燒窯的關係,這位先生還說他小時候家裏就是鋪這種磚,躺著睡覺很舒服,“小兒發燒睡這個最好”,大家聽了都笑了 ~
看天花板,對照建築各部位的名稱。
展示清朝留存的大門,由數塊實心木板拼接而成,呈現出厚實高大的氣勢,門上所繪門神已褪色。
展示汰換的樑、柱、磚瓦片等
採光極佳的門窗
「中廊」可連通大堂與儀門後檐廊
「右廊」設置建築導覽區:介紹文物館古蹟建築特色及民國87年、96年布政使司衙門的修復過程。「右廂房」為考古探勘區:介紹台北植物園地下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及文化遺物。
建築實物及圖文解說
第一進:「頭門」
「頭門」為文物館主要入口,面寬七開間,門三開,為穿堂性質的半開放空間。中門繪有武門神,形貌威猛,兩側板壁刻有「螭虎團爐窗」,邊門繪製文臣門神。
「螭虎團爐窗」有八隻螭虎團成香爐,象徵「薪火相傳」
門神分捧燭、花,象徵「富貴添丁」。
捧冠、鹿,象徵「加冠晉祿」
門口抱鼓石刻以左龍右虎之圖案極為少見,這是文物館珍貴的地方,一般看到的均刻獅子圖案或立二隻石獅子。
抱鼓石另一側畫螺旋紋,此為龍生九子之「椒圖」~性好閉,立於大門鋪首。
第二進:「儀門」
儀門是文武官員下馬,整肅儀容的地方,然後經中廊進入。
儀門屋頂為紅瓦板,屋脊有泥塑,花草剪黏裝飾,屋脊兩端往上翹起做燕尾分叉,中門及邊門繪文臣門神。
門神手捧燭、戟,象徵「登科及第」
(如果門神畫的是文臣,則畫工有誤,文臣的章補應是禽鳥,武臣章補畫猛獸)
屋脊泥塑及剪黏,樸素而雅致。
窗櫺的竹子圖案,象徵當官者必須「虛心、有節」。
戶外放置100多個引誘白蟻的設施,如果盒內發現白蟻,就要注意木造建築有無白蟻入侵。
牆壁採用唭哩岸砂岩
布政使司文物館之大堂、門廳與部分廂房仍保持完好,是全台目前僅存的清代衙門建築。
只要到台北植物園,就能一窺這棟百年古蹟建物,值得一遊!
(參觀日期:2011.12.28)
立碑於中山堂右側之布政使衙門舊址說明
*來自維基百科的資料 :
植物園委託學者李瑞宗撰寫研究書,經一年調查環境、史料與地圖後,他察覺布政使衙門與此建物方位的差異與建築形制、材質的不同,考證出這棟建築是欽差行臺。2007年,他出書《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將之正名。但2010年5月8日,林業試驗所依然以「台灣布政使司文物館」之名開幕。直到2013年11月,政府才正式恢復原名為「欽差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