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的建築,從1933年作為台北北警察署,到二戰後,成為刑警總隊,是白色恐怖時期羈押政治犯的地方,而後歷經第一分局與大同分局,1998年公告為市定古蹟。
古蹟整修,做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使用,保存舊有空間,如當年建置的拘留所及水牢,恢復日治時期北警署格局。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2018年10月14日開館營運
館內一樓為常設展,二樓為特展。
開館時間 : 週二~週日,9:30~17:30 (週一與國定假日休館)
免費參觀
2011年曾參觀在三樓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的展覽,當時還是大同分局,拘留所及水牢沒有對外開放。建築外觀立面大不同,是紅白兩色二丁掛面磚及鋁門窗。
旁邊正在興建中的大同分局新大樓
2014年開始古蹟整修,恢復日治時期北警署原貌。
古蹟重現後,曾經路過但沒有進去參觀。
這天舊地重遊,北警署外觀整個大改變(恢復原狀),內部也規畫為展覽館。
門口掛著「八斤所」招牌何意 ? 用台語發音看看,是「北警署」諧音,真有意思 !
館內大廳左右各懸掛一張象徵台灣新文化運動最具代表性的照片 : 台灣文化協會第一回理事會、台灣民報發送實況。
八斤所做為館內咖啡廳名稱
各展間志工都能解說導覽,這次參觀主要目的為觀看拘留所及水牢,往長廊走到底。
建築立面是 L型,拘留所位置往內突出,可以與外界隔絕。
長廊營造一小段黑色隧道,正代表曾經在北警署、刑警總隊時期,被羈押的犯人的心聲 ~ 黑暗中等待黎明 !
隧道內播放當年的流行歌曲
長廊右邊空間為常設展間,左邊有休憩室、洗手間,最後一間為拘留室。
先來看看拘留室入口電視牆的建築沿革介紹
拘留室有志工值班,雖然平日參觀民眾很少,只要民眾有興趣,志工都樂意導覽解說的。
一對一聽解說,跟著進牢房了 ~
審問室為審問及刑求犯人的空間,帶著手銬銬在鐵條上,限制人身自由。
當時警察威權時代,拷打犯人的慘叫聲時有所聞。
展示櫥窗中,呈現手銬、收音機及書籍。
訪視室的小窗,左邊小框應該是放電話的位置。(聯想一下電視上家屬來探望的畫面)
獄所牆面刻文,建築維修時,發現了拘留所牆面上,有受拘留人犯所刻的文字記錄。
「鐵窗牢裡度光陰」是拘留室所呈現的主題
拘留室之一,以人影光束象徵在牢中的受拘留人。
鐵窗,真真正正的以鐵條築起。
門下方的小洞,送飯的出入口。
鐵窗下的小洞 ! 如廁後,從洞口伸出手按壓沖水。
每間拘留室內都有廁所,但沖水設施卻在室外,防患鐵製品成為自殘利器。
地板下的洞口,是糞坑的排氣孔。
吃喝拉撒睡都在同一個房間,受拘留人有各自的生存之道。
拘留室大小不一,原來這是環景式設計,七間拘留室呈扇形向心式排列,只要一名守衛即可掌控全局。
站在監視台,七間拘留室的動靜一目了然。
左一拘留室,鐵窗間距加大,曾經在每根鐵條包覆防撞設施,關押的是躁動的受拘留人。
有洗手台 ! 但不是讓受拘留人使用,而是警衛使用的。
一間有透明玻璃的浴室,給受拘留人使用,但聽說能進去洗澡的人很少。
水牢
依圖文說明,以水牢來懲治犯人,犯人會受不了而招供的。
據了解水牢曾刑求犯人應只是傳聞,並沒有事實記載。
水牢很小,一次只關一人,如果館方有開放水牢體驗時,有沒有人想進去看看啊 ?
有一間拘留室門開著,開放讓民眾進去體驗關鐵窗的滋味 !
有此一說,從牢房出來表示過運了 !
鐵窗牢裡度光陰,開放的牢房中有展示櫃,可打開櫃子瞧瞧 !
我可沒勇氣進去 !
拘留處出口,犯人釋放從這個門出來,導覽說,民眾參觀出來也表示過霉運了 !
勤快的阿姨正在拖地,地板都發亮了 !
常設展間和特展間約略逛了一下,因為肚子餓看得不夠仔細,有機會再去了解。
假日定時導覽服務(14:00~15:00),有興趣的民眾可提前30分鐘在一樓服務台報名。
離開前再欣賞美麗的外觀,入口一對變體的西洋式柱子,外牆貼溝面磚。
員工停車場入口
舊牆遺址
交通資訊 : 官網https://tncmmm.gov.taipei/cp.aspx?n=C85EA632CF23D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