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參加金車文教基金會舉辦的「2018大稻埕千人走讀」活動,於大同大學正門口報到、拍照打卡。這次活動共有8條路線,我和素杏報名「下奎府町」。大稻埕人文景點豐富,每次走讀都有亮點!
活動時間:13:30~17:30
報到後,千人湧入尚志樓9樓禮堂,聽莊老師精彩解說大稻埕前世今生,千人合影拍照留念。然後各隊人馬分別展開走讀行程。
我們搭捷運從圓山站到中山站,「下奎府町」走的路線是:當代藝術館→日星鑄字行→圓環防空洞蓄水池→日新國小紅樓→台北北警察署。
下奎府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因為位於平埔族奎府聚社南方而得名。該町因為位於大稻埕商區,自日治時代其商賈雲集。約就是今日萬全街,歸綏街,太原路,承德路附近。(維基百科)
1946年合併建成町、上奎府町、下奎府町為建成區;1990年台北市行政區重劃,建成區併入大同區。
捷運中山站出口的線型公園有6件藝術品,從台北當代藝術館延伸過來。
路過也來欣賞一下:
這是一個好所在 (銀行金庫)
這是一個好所在 (銀行金庫),每件作品旁均有解說牌。
淡水來的客人 (來自淡水的彈塗魚與招潮蟹)
靈感湧現的時刻 (創意的形成來自於閱讀與想像或放鬆的情境)
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快跑的兔子與會爬高的蝸牛,作為人盡其才的隱喻)
我們都是一家人 (母雞帶小鴨)
走著走著就走到MOCA(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館舍建築,落成於西元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1945年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原建成小學校舍被轉用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直至1994年台北市政府遷入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為止。在這五十年當中,這棟紅磚建築體,正是驅動台北市政及各類軟硬建設的神經中樞。(詳見官網)
建築前方放置了一個大大的鏡頭,這是一件攝影作品,是當期展覽的一部分。
我們從車寄的地方進入觀賞,看藝術家如何呈現當代藝術的作法...
哇 ~ 是水瀑所呈現的影像!好特別啊!
MOCA可說是第二個美術館,為什麼要稱為「當代藝術館」?,藝術館有別於美術館只掛在牆上的畫作,它有著另一種表現藝術創作的方式。
戶外裝置藝術:色素孢箱在跳舞
當代藝術館後面是建成國中,它的前身也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
路過建成國中後,左轉一條小巷子(承德路一段69巷),尋訪百年老店:日星鑄字行。
日星鑄字行:太原路97巷13號
鑄字行空間小,大家只能從外面觀望,有興趣的話再自己去探尋吧!
參觀資訊
日星鑄字行是活版鑄字廠,現為台灣唯一僅存的鑄字行。
太原路上有許多金屬、塑膠、五金批發零售店鋪
從太原路左轉重慶北路一段83巷,再右轉南京西路250巷,抄近路去看「下奎府町郵便局」。
路過小巷中的美食
小巷亭平價壽司料理
對街一棟白色建築為下奎府町郵便局,仍維持日治時期的房屋形式。
圓環就在下奎府町郵便局附近,現在叫建成圓環。
建成圓環原址變遷:1908圓公園→1945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1950老圓環鼎盛時期→2003建成圓環美食館開幕→2017建成圓環
只能從舊照片懷念過去了
1950年代是圓環夜市鼎盛時期,攤販延伸至寧夏路與重慶北路一帶。隨著台北市都市發展重心東移,圓環夜市逐漸沒落,1993年及1999年兩場意外大火,使圓環荒廢有近十年之久。
2001年老圓環拆除,2003建成圓環美食館開幕,有吸引遊客前往重溫美味,但營運始終未見起色,2006年建成圓環美食館關閉前舉辦廢墟文化祭。
2012年重新開幕,但仍無法挽回昔日榮景。
圓環由五條道路會合形成,附近停車不便,也是無法吸引饕客前往的原因之一。
建成圓環美食館我都沒去過,竟然就這樣結束了。
2016年拆除圓環美食館,圓環廣場以重現日治時期防空蓄水池為重點,搭配噴泉與綠蔭,成為多功能、具文史意義的開放式廣場。
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
離開圓環,去看看日新國小紅樓 (太原路151號)
日新國民小學紅樓,原本為ㄇ字型建築,陸續興建自強樓與莊敬樓,現為一字型建築。
建築前後都有圓拱長廊,展現建築力學的美感。
門口擺放石獅子也很特別
地面紀錄著日新國小的歷史
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前身是日治時代日新公學校,校名取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2012年6月12日,公告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紅樓的廊道
現在的紅樓,樓下規劃為行政中心,二樓為藝文廊道。
離開日新國小,路過舜帝殿,原來這裡是台北市市定古蹟「陳德星堂」,為台北地區陳氏宗親的祠廟,有部分空間作為幼兒園使用。
路過靜修女中
最後來到台北北警察署,看看台北城牆遺跡。
因北署還在整修中,無法進入參觀。
於是導覽老師加碼帶大家去看大稻埕最漂亮的建築 ~
就是她~ 大稻埕大樓,位於重慶北路二段與保安街口。
建築立面有美麗的壁面裝飾,現在由星巴克保安門市進駐。
星巴克保安門市的介紹→ https://liwen2010.pixnet.net/blog/post/99622993
大樓的部分是台北城大飯店,入口在重慶北路,重慶北路的立面並不是古蹟。
飯店大廳掛了好幾張大稻埕的老照片
從這些老照片看見大稻埕風華
這次走讀,對大稻埕的認知更增加了,雖然走得疲累,心裡還是滿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