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山位於五指山系之西南稜,分金面山與小金面山,這座山地質中的安山砂岩含有石英,因此當太陽照射時,遠望山頂閃閃發光,當地人便稱之為金面山。
金龍寺賞蝶活動結束,想去距離金龍寺不遠的金面山親山步道,卻找不到登山口,最後先往內湖路三段的林映聲川午餐、唱歌,就在路途中發現了登山口,於是等一陣小雨過後,3:45二個人開始進入步道。
步道林相優美,有充足的樹蔭,路徑有泥土、石階、樹根等鋪面,具有山林野趣的步道。
從登山口即一路陡上,開始飆汗,前後無其他登山民眾,只有飢餓的蚊子一路相隨,我們不敢多作停留,喘啊!
路是陌生的,全靠清楚的指標。
原來碧湖公園、麗山高中也有出入口,只是還不清楚它的正確位置。
往1230公尺遠的金面山頂 ~
從不同的高度看到的碧湖公園
簡單的護欄裝置
這次登山似乎沒看到小金面山的明確指標,就順著路走吧!主要的是金面山。
山路起起伏伏,好像繞不完似的。
不同面向、高度的觀景窗,101在迷濛當中,基隆河上麥帥一、二橋隱約可見。
走到第一個休憩亭 ~ 泰安亭
泰安亭前有叉路往環山路二段68巷
經過一段緩坡後,來到岩石路段。
這座山迷人之處是不斷有驚喜畫面,走起來不單調。
這裡也有叉路往環山路二段68巷
以為山頂到了,NO,爬過大岩石後,還要20幾分鐘呢!
視野真好!看到了延平宮與金瑞治水園區,那不是我們走進來的登山口嗎?感覺走很久了,怎麼才上升一點點高度啊!
繼續為岩石路奮鬥
圖根點
有叉路,左往竹月寺。竹月寺在金面山步道也是重要的地標。
大塊岩石已經走成階梯,滾石不生苔,這條大眾路線也不長苔,沒有濕滑疑慮。
到山頂了!
視野太棒了!但臺北盆地空氣品質不良。
金面山位於內湖金龍產業道路西邊,因從碧山巖方向看過來,山頂巨石形貌有如鳥嘴般尖銳,因此又名剪刀石山,海拔雖僅258公尺卻獨具高山氣勢,山谷曾是清代時期臺北建城時,所用石材的大石之地,巨岩錯落起伏、崢嶸並立,如今仍留有開採痕跡,置身山頂可以遠眺內湖大埤及臺北街景,視野開闊、景致優美。(資料來源: 親山步道主題網)
山頂巨石上都有遊客,而且都是年輕人,本來我們兩個阿桑在上山時才在擔心走太慢要摸黑下山,現在看到成群年輕人,寬心多了,原來山上這麼熱鬧!這時兩個阿桑混在裡面,感覺很突兀,所以拍拍照片走人。
讓年輕人喜歡上山的原因,除了360度環景視野,北市風光盡收眼底;找一塊孤立的巨石,享受迎風的快意,或坐或站或躺,緊張又刺激呢!
從打印亭回望
打印亭設在山頂上 (沒有留意有無三角點)
論劍亭
論劍亭旁有叉路,一往大崙尾山步道,一往採石場支線步道。
我們走採石場支線,步道走在山稜線,幾近垂直的大岩壁,沿途盡是古樸的砂岩石階。
沒有拉繩的地方就靠四肢著地了
專注於腳下,無視於遠方美景。
回拍,叉路往竹月寺步道可避開大岩石。
這條很有特色的步道,讓我們很想找時間再走一次。
不同方向的美景
重陽亭後,又有叉路往竹月寺。
樹縫間賞夕陽,此時在山頂的民眾應該也正享受著夕陽餘暉美景。
半路殺出程咬金,一位歐吉桑很熱心的引路,要帶我們認識其他步道,走不一樣的路徑往竹月寺,再接續到環山路一段136巷出口。
這一攪局竟錯過了清代打石場,這位阿桑真是吃力不討好,唉 ~
林間步道一涼亭,於此和那位阿桑分道揚鑣,他往竹月寺,我們走支線步道到登山口。
環山路一段136巷底的登山口
螢光綠是這次走的路線,共花了2小時15分鐘
錯過的清代採石場古蹟一定要找機會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