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騎新店溪右岸,路過福和橋旁的寶藏巖歷史聚落,都會想該找個時間去走走。
終於,我來了 ~
這次不騎車,就從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往水源市場方向,依路標指示前往。
走入汀州路三段230巷,經過停車場,沿彩繪圍牆走到底。
寶藏巖到了,牆面有大大的社區地圖。
請步行進入聚落
聚落入口是寶藏巖,1997/08/05公告指定「寶藏巖」為市定古蹟。
地址:汀州路3段230巷23號
寶藏巖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當時漢人初入墾臺北盆地,有部分僧人隨之進入盆地建寺弘法,此為重要歷史見證。寶藏巖主祭觀音佛祖,因靠山崖而建,故稱為巖,又稱為石壁潭寺、觀音亭。寺前的新店溪古時可通舟楫。歷經多次修建,目前所見雖多為晚近時期改建之物,但仍有些石柱、石垛、石雕、木雕與石碑仍為清代原物。嘉慶三年(1798)所立之「觀音亭碑」詳述建寺始末。特別是楹聯多為泉州安溪移民信眾之落款,為安溪人開拓公館及景美一帶之見證。(解說牌)
沒有進寺內參觀,直接往前走入聚落。
目前聚落規劃為「寶藏家園」、「藝術家駐村」及「國際青年會所」三大主題區。
寶藏家園原住戶22戶的信箱設置在聚落入口處,方便郵差送達;駐村藝術家型態也在看板上。
因「藝術家駐村」,聚落也被稱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以藝術村的概念,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寶藏巖共生聚落。
原住戶散落在藝術村各處,所以進入「寶藏家園」請輕聲細語,勿打擾住戶安寧。
每一住戶門口都有簡單介紹主人家
第一個路口先右轉上去看看,指標也很清楚。
郵政代辦所窗口,需要寄信、明信片、郵票,請按鈴服務。
門口黃色名牌是駐村「藝術家工作室」,勿打擾。
聚落房舍依山坡地而建,自力造屋的違章建築,很有特色。
庭園造景
聚落重新整修後,每一戶門的形式都一樣,門口都設置一古早電燈,很有社區整體感。
橘色椅子放置各處,可休憩,也像是藝術村的配件之一。
克難的家園,通道都是窄窄的樓梯。
門口綠色名牌是「微型群聚」,歡迎入內參觀。
「登小樓」在寶藏巖這個小山坡又多樓梯的地方,經營推廣新詩的咖啡藝文空間,進去看了一下,很有藝文氣息,適合文青探訪。
聚落的建築結構多為磚造,樓層多為一至二層,眼前結構在寶藏家園卻顯得另類。
公廁
小繞了一圈回到主道路,被稱為「三角窗」的房子是服務處。
山上蚊蟲多,這裡有提供防蚊液供遊客使用。
往主道路經過供奉地藏菩薩的小祠堂
民宅
主道路底彩繪牆
閣樓寶藏巖青年會所
共有七間住房與一公共交流空間,提供台灣及國際背包客與旅人住宿體驗,並定期舉辦各式講座與活動。
防空洞
從防空洞旁樓梯上去看看 ~
有些殘缺有些淒涼,這是歷史的痕跡。
斑駁的地磚和現代彩繪牆面的對比
眺望河岸邊活動的人群
這家金工飾品工作室有各種手工飾品可DIY
繞了一圈回到防空洞,往回走 ~
店名「尖蚵」,這樣的門面裝飾讓人想一窺究竟。
山城53號屋頂平台
在三樓高的屋頂平台看到有異國風情的尖屋頂,覺得很特別也把山城點綴得更有特色,後來才知道這是寶藏塔,是地藏王小祠堂的屋頂。
屋頂平台上有小店
登高望遠
53號創意小客廳,裡面正播映著影片。
門口紅色的牌子是展演空間
大多數寶藏家園的住戶門口都有小階梯,是特色。
回到三角窗服務處,往右走下去有親子室、哺乳室。
再往下走到寶村柑仔店,這區域有許多住戶。
走到地面層了,「寶村」位置已接近河岸,原本臨水區住屋拆除後,部分已開闢為有機農田,還有一個生態池,村民利用黃昏在田地裡工作話家常,很熱鬧呢!
寶村柑仔店的菜單
住戶區
社區電影院
從農園往河岸走,天黑了,自行車道上運動的民眾正開始活動。
把寶藏巖歷史聚落走了一圈後,循原路回捷運公館站。
有關寶藏巖聚落,請參閱維基百科寶藏巖歷史聚落:
今日寶藏巖乃指一處地名,即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標高80公尺),即寶藏巖聚落。
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該社區地處福和橋以及自來水園區(公館淨水廠)之間,行政區屬中正區水源里。
寶藏巖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但擁有傍水山坡、漳泉廟宇與戰後違建眷村等等的人文特殊景觀,再加上其緊鄰由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和水源快速道路交織而成的匝道,形成古今相照的意象。1997年6月後,受到部分台灣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006年,《紐約時報》將寶藏巖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當時全世界最高樓,台北101大樓齊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