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台北城南的「孫運璿科技 · 人文紀念館」,是孫運璿先生任行政院長時的宅邸,運璿先生於1980年遷入,至2006年辭世,在此共居住26年之久。
運璿先生任行政院長期間,諸多重要決策及施政方針皆在此構思。運璿先生去世之後,因感念其對台灣之貢獻,又因此宅邸表現1920年代極為流行的和、洋式混合建築特色,2006年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委託孫運璿學術基金會進行研究、規劃、經營管理,期讓古蹟充分再利用。
孫運璿科技 · 人文紀念館: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
2014年10月底開放民眾參觀
洋館
入口處,孫院長坐在庭院中的巨幅照片
館方定時導覽時間: 11:00、15:00,於此集合。
導覽路線: 洋館→和館→洋館二樓
洋館
A 會客室
運璿先生過往接待貴賓的空間,以原貌復舊的呈現,等待著入館的貴賓們……。
會客室有二套沙發,白色沙發是在台電宿舍用過的,仍保養得很好。
1964年,運璿先生受聘前往當時受世界銀行扶助的奈及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總經理。
當年台電的老員工們送了一張圓桌子作為紀念。
這張侍親圖的圓桌在奈及利亞待了三年,運璿先生回台時,又把它帶回來。
1969年任經濟部部長
有關運璿先生生平事蹟均可在觸控螢幕中了解
B 從斷垣中出發
戰後台灣如何從斷垣殘壁中整裝出發的過程展示,包含土地改革、運用美援的影片播放等。
可實際體驗手搖發電機如何發電,並透過紙喇叭的技術,感受當時運璿先生與台電同仁上山下水的工作景況。
垂掛的三張圖片為紙喇叭,可聽到蟲鳴鳥叫及流水的聲音,感受台電員工上山下水的工作情形。
台灣光復後,電力在盟軍轟炸下可謂千瘡百孔,發電量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當時,運璿先生擔任台電的機電處長,負責修復台灣電力系統,他與三、四十名大陸來的技師、台電的工業人才合作,帶領一群尚在就學的學生,四處拼湊零件,一邊修理,一邊學習,在五個月內恢復了80%的供電系統。
「光被八表」碑的背面題字「利溥民生」
電塔仿製模型,可體驗手搖發電機如何發電。
C 臺灣經濟起飛的故事
由50年代加工出口區女作業員的口述經歷、工研院成立發展影片、第一代晶圓片等,娓娓道出台灣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
一張張老照片說明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
運璿先生說他有六個孩子,除了自己的四個小孩,第五個是台電,第六個是工研院。
工研院是難產的孩子,在1973年催生成功,運璿先生也因此被稱為「工研院之父」。
之後,工研院成為引領台灣科技發展,孕育科技人才重鎮,我國能成為四小龍,工研院是龍頭。
開創技術密集產業時代
晶圓片使電器產品變為更精薄
D 在風雨中掌舵
在經濟、外交接踵而來的種種危機中,運璿先生多次親自修改的方案手稿、越換越大的公事包、頻繁出訪的護照、擺滿桌面的手諭,展現出風雨中掌舵者的運籌帷幄。
地板上較深的線條,是院長官邸時的隔間留下來的痕跡。
投影機放映的是運璿先生的手諭,及1978年中美斷交,時任行政院長向總統經國先生提出辭呈,獲得慰留的公文。
在變局中自立,越換越大的公事包。
為外交頻繁出訪的護照
走廊牆上,與兩位蔣總統的合照。
洋館的側門在院長官邸時期,是家中小孩出入的門戶,因不想讓孩子的鞋子、物品破壞大門整潔,所以規定從側門進出。(現在為無障礙通道出入口)
E 物換星移
三面無接縫空間投影,營造出紀念館一天從朝陽普照到星光滿佈的景象變化。
和館
F 浮光剪影
從洋館銜接和館的小空間,以精巧的手工模型搭配剪影動畫手法,打造歷史故事小劇場,細膩傳達運璿先生精彩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身先士卒 ~ 四十米平壓塔
1947年,日月潭山崩,運璿先生擔心電廠損壞將影響發電,於是摸黑深入地底三、四十米深的平壓塔,檢查水槽泥壁是否龜裂受損。
進入和館的通道,牆壁扶手及樓梯是運璿先生中風後復健加裝的。
復健用的樓梯
生活照
G 成就之道
求學時期的書籍筆記、與同學們自辦的「電汽機」雜誌、到美國實習的手繪筆記,都是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美麗回憶。
美國實習的手繪筆記
1927年於哈爾濱就讀大學,因個子比其他同學嬌小,同學給了他取了一個外號,叫「小孫子」,成績優異以當屆第一名成績畢業。
運璿先生喜歡聽蕭邦音樂,也常和夫人在音樂中起舞。
櫥櫃的花襯衫說明運璿先生是很新潮洋派的打扮
來自經國先生的饋贈,這雙鞋子捨不得穿。
H 決策之隅
成堆的各式參考書籍中,老花眼鏡、滴答的時鐘聲,伴隨著運璿先生在這個重要的角落裡,深思政策、訂定目標。
書房與書桌
警惕自己:少說多聽、控制脾氣。
運璿先生的書櫃裡有一本大台北名食小吃的書,他喜歡各式小吃,也會瞞著夫人在外面吃麥當勞漢堡、肯德基炸雞或冰淇淋才回家。
他也喜歡史艷文喔 ~
榮耀勳章的櫥櫃
卿雲勳章
透過電子書方式能看到先生的內心世界
I 摯愛不渝
在情書、卡片、子女訪談、早期8釐米的無聲黑白影片中,充分表露出子女口中黏家又可愛的父親形象以及甜蜜的家庭生活。裁縫機及相關配件、保存良好的旗袍,則是夫人勤儉持家的最好證明。
甜蜜幸福的家庭生活照
孫夫人是富家女,嫁入孫家後,秉持中國傳統婦女美德,勤儉持家。善用縫紉機,修改大人衣服給小孩穿。
夫妻恩愛,留有無數羅曼蒂克的卡片和情書。
J 堅毅不屈
長達22年的辛苦又漫長的復健之路,運璿先生總是對護理人員說:『不要把我當院長,你怎麼要求別人,就怎麼要求我。』復健時期特製的橋牌架、碗架、相關輔具、民眾的慰問信,鮮明勾勒出復健生活的種種。
22年的復健之路,始終保持樂觀堅強的態度。
特製的橋牌架、碗架、相關輔具
往洋館二樓
二樓設置休憩區、圖書室和特展區
休憩區有小沙發可坐下來休息,也可觀賞運璿先生小故事動畫。
俯瞰庭園,水池邊的石桌椅是運璿先生常休息的地方,還有最愛的魚池。
俯瞰庭園 ~ 和館屋頂
圖書區有台灣經濟發展相關主題之書籍收藏,提供館內借閱、查詢、研究。
這原本是運璿先生的臥室,國人習俗不會讓鏡子對著床位,更何況是床尾的一整面大鏡子。因為運璿先生中風臥床後,透過鏡子可以讓他先清楚看到來訪者是誰,以減少慌亂和不安。
特展區 ~ 以科技、人文為主題,不定期推出特展。
新館
新建館舍,包括藝文小客廳、多功能講堂與會議室、戶外庭園。
藝文小客廳,提供簡餐、飲料、紀念品。
還有全台唯一的「院長冰」,由台電獨家替紀念館製作的花生口味冰棒,來參觀的民眾一定要記得品嚐。
花生口味的「院長冰」
紀念品販賣區
藝文小客廳,可身心放鬆的藝文分享空間,在此可享用簡單輕食、咖啡茶飲。
新館B1講堂,有規劃許多免費的講座活動。各式演講、表演、課程,將在此輪番演繹科技與藝術、人文、生活的精采結合。
戶外庭園
後院庭園看洋館
後院和館
老樹高聳參天 ~ 黑板樹
紀念館佔地約866坪,包含和、洋並存的古蹟、附屬新建物、庭園。

交通資訊: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左轉博愛路直行到底,再左轉即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