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門相隔100公尺的撫台街洋樓,是訪北門的順遊景點。
01/09~04/11正展出記憶的風景 ~ 瀨戶內海福田的人們
時間:週一~週六 10:00~18:00
進入洋樓,右手邊的展示間已規劃為介紹撫台石頭厝的古蹟建築及歷史沿革的常設展區,導覽摺頁也有了。
先進去看看 ~
對於撫台街洋樓有一系列完整的圖文介紹,讓參觀者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它。
1910年創建洋樓,歷經高石組本社、左土原商會、人民導報報社、天利水電行、國防部眷屬宿舍,至2014年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
撫台街一詞起始於日本時代,源自洋樓所在位置以南曾是清朝巡撫衙門座落區域,故得名。
街名地址也因改朝換代及市區改正而有變化,由撫台街→丁目八十二番地→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撫台里延平南路26號→光復里延平南路26號
創建洋樓的高石組是土木承包建築商會,洋樓一樓以石頭砌建,二樓由木頭構成,房舍在當時很特殊醒目, 稱之為石頭厝。
高石組在台灣經手許多有名的建築及開發工程,如台北市區改正計畫、龜山水力發電廠、總督府紀念博物館、台南州廳、鐵道部廳舍、台灣總督府、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等。
1937年後,洋樓成為左土原商會本店,販售菸、酒、滅火器、包裝材料機械、農業藥品等商品。
左土原商會取得台灣代理權的神戶銘酒 ~ 富久娘
戰後的石頭厝曾做為人民導報報社及天利水電行 (期間不長)
1950年後,長時間當成國防部眷屬宿舍
原本的洋樓還有後棟的
幾經波折,終於2014年重新開幕,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
現在,學會積極投入都市保存工作,將撫台街洋樓與在地連結,從影像出發,致力策劃各類主題影像特展;邀請不同師資,辦理「撫台講堂」,多元且深入了解在地環境、豐富文化生活,將洋樓塑造成故事驛站。(導覽摺頁)
走出常態展示間,來欣賞這期的主題影像特展:記憶的風景 ~ 瀨戶內海福田的人們
福田是一個海港村落,位於日本瀨戶內海小豆島。
坐擁遼闊的藍天和大海,曾因富饒的石礦業和海運業興盛一時.....面對時代推演,資源逐漸開採殆盡,青壯年投奔都市,村落的活力漸漸消逝。
2013年起,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持續號召組團,包括青年志工「小牛隊」及台灣藝術家群前進福田,與社區居民從簡單的問候到共同創作,連結了福田與台灣深厚的感情,至今仍持續進行中。
展區分為「走入福田」與「看見福田」
2014年,由台灣藝術家、小牛隊與福田居民進行藝術家屋計畫 ~ 共同改造閒置的郵局,取名「kyoku」
郵便局腳踏車
把台灣美食滷肉飯的製作介紹給福田村居民
現場還真的聞到陣陣滷肉香呢!! 原來是隔壁有名的鄭記豬腳飯飄過來的香味。
福田過去盛行石礦業,而今盛況不再,台灣藝術家楊偉林蒐集日本打磨用砂輪和台灣打磨用布輪,結合台灣藍染技藝,創作布輪海,賦予布輪新生命。
透過藝術交流,讓福田村再次展現活力;小牛隊也跟著在地人腳步,更深入福田。
位於洋樓後棟的展間(非古蹟)展出「看見福田」
「明德丸」是漁船名
每週出現兩次的流動柑仔店,另類八卦閒聊的機會,維持村之間的聯繫。
2015年,小牛隊加入福田「水晶山寫真俱樂部」深入福田,持續記錄著福田的「景」、「文化」與「人」三部分。
葺田八幡神社秋祭
孩童相撲比賽
櫻花美景
笑顏 ~ 福田人最熟悉的面容
古蹟二樓,有此次特展的影像介紹
雖然參觀撫台街洋樓的民眾並不多,從培訓小小導覽員的課程中可看到他們的努力,以後將會有很多人來撫台街認識這周邊的人文歷史的。
洋樓後棟頂樓另有開闢「厝尾頂農園」,以環保工法耕種稻穀菜園。
樓梯小盆栽是蔬菜也是綠化布置
屋頂農園受寒害影響顯得蕭條,但是它們都還很努力的生長著。
撫台街洋樓見證了台北都市空間的發展,了解創建洋樓者為建造商高石組後,就能理解為什麼這棟房子與眾不同了。
他們把大型建築常用的元素,如老虎窗、馬薩式斜屋頂及半圓拱廊,都放在自己的營建商辦公室上,不僅展現先進技術,更凸顯與世界同步的創新美感。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交通資訊:(捷運)
1. 至松山線「北門站」下車,由2號出口出站,沿忠孝西路往東,再穿越北門,往延平南路可抵達。
2. 至「臺北車站」下車,由站前地下街Z10出口步行往西,左轉延平南路可抵達。
3. 「西門站」下車,由6號出口,步行至延平南路。
有關建築介紹: 撫臺街洋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