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賓館原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官邸,起造於1899年,採新文藝復興樣式設計,1901年落成。為迎接日本皇族及國內外來賓的場所。

1911年改建工程經森山松之助設計,外觀改為較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1913年完工。

民國34年11月28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總督官邸。

1950年,改稱臺北賓館,是舉行國宴、招待外賓、黨政會議及文化活動的國家重要場所。

1998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2002年封館進行臺灣光復後最大幅度的整修,至2006年5月竣工。

為便利民眾參觀,自97年8月起,參觀民眾毋需事先上網預約報名,凡開放時間直接進入臺北賓館參觀即可。

開放時間配合總統府假日開放日期,請看官網 http://www.mofa.gov.tw/tgh/cp.aspx?n=9E7AC85F1954DDA8


2015年元旦,我又來參觀了。

不須報名與登記,直接從側門進入 ~

台北賓館主建築為一般通稱的洋館,主體坐北朝南,基地東西向長,成矩形狀,為磚、石材、鋼筋混泥土構造之兩層樓建築物。

離導覽解說時間尚早,先到庭園走走 ~

庭園也是國定古蹟的一部分

南面庭園仿自歐洲的法式庭園,對稱的幾何圖案很有特色。 

庭園中央有巴洛克式噴水池,水池有夜間照明設計。

車道入口

民國90年元旦起,台北賓館首次開放一般民眾參觀,讓市井小民也能一窺這豪華氣派的迎賓殿堂。

(99.09.04第一次來參觀時,館內是不能拍照的)

自己上樓去跟著上梯次的導覽隊伍


垂吊水晶燈

廣間(銅像聽),重修後增加了二根古希臘愛奧尼亞柱式的柱樑和一面鑲嵌花草植物景色的彩色玻璃。

參觀的民眾好多,站得遠是聽不到解說員的聲音的,沒有跟緊的話,只能看導覽摺頁或現場解說牌自己參觀了。

民國41年4月28日,我國與日本在台北賓館簽訂《中日和約》,8月5日換文生效,確定台、澎歸屬中華民國。


展示有關中日和約的文件

彩色玻璃非關宗教,只是美化牆面而已。

台北賓館內共有17座壁爐,每座壁爐隨空間的私密或公眾性質有所變化,壁爐的磁磚來自英國進口的維多利亞磁磚,圖案作工種類繁多,不盡相同

第一寢室與化妝室是總督夫人的臥室,可從壁爐的磁磚來判別空間使用者的尊貴。

現在房間展出的是總督官邸時期的重要紀事。


往第一起居室中間有個旋轉樓梯,可通往三樓的涼臺。


第一起居室(第一居間)是一間和室,為日式社交與生活起居的空間。

參觀時正展出明石元二郎總督時期(1918~1919)的雕刻裝飾櫃。櫃子四面各有日本極具代表性的山海景緻,非常精緻漂亮。

第二起居室(第二居間),是總督的臥室,屋頂特別挑高,東西北三側都有門可以直通陽台。

相鄰總督臥室為總督書齋,牆上看到的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墨寶(複製品) ~ 以義理為豐年,以忠恕為珍寶。


還有,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墨寶 ~ 丈夫自有衝天氣,不向如來行處行。


書齋旁是大客廳又稱大客室,是最大的會客場所,也是日本皇室貴族在台灣接受官民仕紳拜謁的地方。


入口面對著銅像廳 


室內裝潢與擺設都特別的精緻,柱子的裝飾精美。


東西二側的門楣上,各有一個用灰泥雕塑的梅花鹿頭當作裝飾,顯示梅花鹿對台灣特別的重要。 


參觀動線來到女賓客室,原名婦人客室,這是女主人接待女賓的地方。

這裡的椅子有加裝前輪,因是銅椅,裝上輪子方便移動。


第二寢室原為客室,日治後期改稱第二寢室,有衣櫥、五斗櫃、梳妝台、明鏡等設備,是招待貴賓(尤其是女賓)住宿的地方。

現在展出的是原駐韓大使館的骨董家具,這是袁世凱在擔任駐韓商務委員時期購買的,1992年中韓斷交後,由外交部運回庋藏。


早餐室(食堂)緊鄰第二寢室,是貴賓們早餐的地方,通常住宿官邸的貴賓,在台灣行程都很緊湊,早餐後,必須趕往下一個地點,很少留在官邸午餐或晚餐。


接著來參觀配膳室,本來室內有展示當年所用的餐具及餐櫃,當天空空如也。

只看到食物輸送梯,官邸的膳食在一樓烹煮,然後經輸送梯到二樓配膳室,在此重新檢視調理並裝盤,才送到早餐室。

二樓參觀畢,接著到一樓東廂會客室 ~


總督府尚未興建之初,總督官邸需兼行政事務執行之處所。當時,一樓東側全屬辦公性質的空間,配有總督的秘書室、副官室及書記室。

東廂會客室,在日據時期是歷任總督舉行地方官會議的地方。

目前,是總統接見重要國賓的主要招待場所,歷任總統於此會晤的國際領袖包括美前總統雷根、柯林頓、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資政等。


東廂會客室牆上,董陽孜題字:日新無疆美意延年。


東廂會客室旁的第一客室,貴賓在進行拜會儀式時,拜會人員先在此處等候接見的轉換空間。


西廂宴會廳,為台北賓館舉辦國宴的地點,有直通北側庭園的階梯,可將接待與社交活動延伸至北側庭園空間。

民國41年4月28日,我國與日本代表即在此廳簽訂《中日和約》。

進入西廂宴會廳前有個第二客室,提供較早抵達的賓客們寒暄交誼之空間。


準備離開洋館進入北側庭園前,導覽人員請大家仰頭看看川堂門楣上方的勳章式圖騰,這是確確實實的鑲上金箔,而不是鍍金的喔!

台灣最早最具規模的日式池泉(又稱築山式),迴遊式庭園就在台北賓館。

心型池,設計二亭二橋。

庭園小橋有一對抱鼓石

橋頭的抱鼓石↑ 與露臺的一對石獅子↓,為興建台博館時,拆除自台北天后宮的構件。


日式庭園也是國定古蹟之一,栽植各種樹種,民眾只能走在步道上賞景。

庭園中有一和館,又名「數寄屋」,是日治時期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增建的木造平房,作為平日居所。

這次參觀因整修中無法進入

導覽活動在介紹完北側庭園後結束,民眾可在庭園自由參觀。


從庭園欣賞洋館北側建築,洋館四周皆設陽台,飾以雙立柱與拱圈,場景仿如置身國外 ~


許多婚紗照會來此取景 



東北側走廊

陽台


東側外觀

受到日本於明治維新後引進的西方歷史樣式建築影響,臺北賓館有馬薩式斜頂、希臘山牆、羅馬柱式和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雕飾。 

雕刻精美的羅馬柱


山牆與屋頂裝飾 

三樓東南隅的涼臺,可以遠眺街景,節慶時可以觀賞遊行隊伍

後來變成,來訪的皇族觀賞為他們舉行的遊行隊伍活動,以及接受被統治者致意的場所。

1923年裕仁皇太子來訪的第一天,總督曾安排其登上3樓的旋梯,在涼臺接受遊行民眾的歡呼。

西南隅的屋頂及裝飾


參觀畢,也接近閉館時間了。

台北賓館修復工程竣工紀念碑

地址: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1號

走到凱達格蘭大道對街,忍不住再多看幾眼,百年建築可以讓老百姓如此親近,開放參觀的時間千萬不要錯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子 的頭像
    文子

    悠遊大台北

    文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