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植物園的蓮花池角落有棟木造平房,為日本殖民時代昭和初期(1930年代)所建築,當時的地籍資料顯示其住址為:台北州台北市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
這棟建築曾做為林業試驗所宿舍,時光荏苒,木造建築歷經借宿人退休凋零後,逐漸荒廢為人淡忘;植物園在郭中端和堀込憲二兩位設計師的協助下,恢復其舊有日式建築的樣貌,並增添日式枯山水庭園,讓民眾得以一窺其往日之風華。(資料來源:導覽摺頁)
聽說植物園荷花池旁有新景點,實在想像不出來是在哪個位置,10/29過來,找到荷花池盡頭,終於發現它了!
讓人眼睛亮起來!原本隱身於樹林中的日式木造平房,經過設計、整理修復後,已經融入植物園景觀中。
位於佛經植物區旁
2014年9月2日重新開幕,並以日治時期地籍資料「南門町三二三」為名。
開放時間內,每半小時開放一次,每次限15人入館,參觀時間20分鐘,有導覽解說服務。
此建築外觀與台灣各地所保留的素雅日式建築相似
1930年建造的為木屋部分,重新整建仍維持原木造平房特色,另加蓋工作室與洗手間,並規劃前、後院為枯山水庭園。
因世界級的植物園均有日式庭園之造景,所以台北植物園特禮聘日本長野縣的庭園家小口基實先生,設計日式園林代表之一的「枯山水庭園」。
枯山水庭園又稱「無水庭院」,遠看細細的白石子如水,此意境好似水池。
枯山水庭園的植物以綠色樹木常綠松柏類、綠草、苔蘚、蕨類為主,樸實的特性有助於心靈沉淨,達到療癒效果。
南門町三二三的庭院可看到雞冠刺桐、夾竹桃和茶花,應是植物園原有的樹木被保留下來的。
枯山水又稱「禪花園」,多以堆疊有致的石塊代表「山」,大片面積的淺色碎石表現「水」。以意境感覺,感覺像山是山,像水是水。
這類庭園管理者,須每日持木杷以修行般緩慢的速度,在碎石上拖曳出反射內在心境的水波圈線,庭園搭配不開鮮豔花朵的綠色植物,是日本佛教寂靜空靈的禪學觀的極致表現。
龜島
鶴島(右)及遠山、石橋 (這需要一點想像力)
枯山水庭園是沒有圍籬的,此處籬笆是為方便管理用。(側門不開放)
不管有沒有圍籬都是拒絕他人進入,草坪跳石只供工作人員進入庭園整理,這樣的庭院又稱「拒人庭院」。
進入室內參觀建築空間
建築內部以 L 型的土間(doma)將中央的和室圍起。日治時期此建築為台北植物園的招待所,在土間擺放桌椅喝茶看風景。
和室採日本傳統的的代表樣式書院造設計:兩間各為六畳(tatami)鋪設的厚蓆墊,和室分為招待貴賓的座敷(zashiki),及家人自用的起居室「居間」所構成。
中間厚厚的雙層紙門,兩面有不同圖案,厚紙門稱為襖(fusuma),可區隔空間及阻隔聲音、光影,當空間使用不足時,拉開厚紙門 ,便可擴大面積。
因為是植物園的招待所,所以兩間均為招待貴賓之用。
座敷的擺設:左側內凹的壁龕稱為床間(tokonoma),用於擺設家戶象徵及珍貴收藏,呈現主人賞心悅目的收藏品或名畫、插花等,右側為床脇(tokowaki)具備更多擺飾及收納空間。
床間與床脇中間的支柱稱為「床柱」,是壁龕的裝飾柱,家庭的象徵宗柱。
圖中間門邊小洞的作用是:風大雨大時,可從小洞關上木板門(雨戶),保護紙門。
日式建築的名稱,障子:窗格拉門,雨戶:防風雨的木板門,戶袋:收納雨戶的櫃子。
外牆為日式雨淋板,防風雨功能極佳
目前在建築內展示植物教育推廣活動與靜態展覽,未來希望能逐步經營為供遊客休憩的茶店(chamise)。
洗手間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9:00~16:30 (週一及春節假期休館)
交通資訊:
公車:和平幹線、1、204、242、624、630、907、藍28植物園站
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由植物園博愛路入口進入
能想像美麗的荷花池現在的模樣?因病蟲害已經看不到荷花的影子了!
離開南門町三二三,在植物園區隨意逛逛,近距離拍到這隻行動遲緩、不怕人的鳥(黑冠麻鷺嗎?)
接著,從小南門走路去西門繼續逛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