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淡水金色水岸繞了一個小O形路線,回到中正路一段後,順遊一滴水紀念館。
依指標往中正路一段6巷走 ~
有點斜坡,牽著自行車走 ~
原來一滴水是在和平公園內
和平公園原為1884年清法戰爭古戰場,歷經120餘年的昇華蛻變,今日以祥和的青翠林園風貌再現。
紀念碑象徵慈悲和平之合手藝術雕塑,名為「和平公園」。
青蛙石雕取自日本水上勉著作「布朗從樹上下來」,故事中的主角 ~青蛙布朗。
公園內的景觀木棧道正在整修,所以沒有四處逛逛,直接來到一滴水紀念館,它有三個入口處。
入口一:無障礙步道
一滴水紀念館係移築自日本福井縣大飯町,一棟建於1915年間的日本古民宅,緣起於日本阪神及台灣921二個地震所連結的台日人民情誼,透過區長蔡葉偉與邱明民及日本友人田中保三、宮定章等人努力,從2004年7月拆解,至2009年12月完成重建,歷經五年,多次輾轉遷移,跨越了3,000公里的旅途,遠從日本來到台灣.....(參觀摺頁)
這棟由日本文豪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親手建造的古民家建築,六百多根梁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榫頭銜接方式超過20餘種,展現出登峰造極的木造建築文化,重建的過程遵循百年前的傳統工法,讓古民家建築工藝完美呈現。(參觀摺頁)
跨國移築,來自日本國寶級棟樑師傅、御藏社區的朋友以及台灣的苦力群志工,超過1,300人,不計棉薄、無怨無悔,成就了古民家建築社造的精神,也賦予一滴水新的內涵與價值。(參觀摺頁)
一滴水紀念館已於100年3月29日開館。
無障礙坡道
取名一滴水,一為紀念水上勉先生一生承襲自日本「滴水」禪師的禪宗思想,崇尚珍惜萬物資源,就算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也當物盡其用;另一則是為感念移築過程中所有的苦力群志工,他們透過實質的行動傳遞了無私奉獻的思想,縱使小如一滴水,終能匯聚能量完成跨國移築艱難工程,故取名「一滴水紀念館」。(參觀摺頁)
進入室內需換穿館方準備的室內鞋,也藉由室內鞋的量控制入館人數維持在30人以內。
此為民家格局,共有三間和室,8個榻榻米大小,玄關進入前方和室為家人自用的起居室,裡面和室為招待客人的地方。
原本為屋主廚房的展示間
建築模型展示
榫頭展示及建築簡介
有圍爐的房間應該是屋主家的餐廳了
後走廊及擺設
水上勉生平介紹及著作,角落的書櫃應該是藏書(未細看)
從介紹中有提到父親是建築寺廟的木匠,所以親手打造的家園一定堅固無比囉!另外,《一休》也是出自水上勉先生的創作。
百年的木材及榫頭銜接工法,現在看來格外珍貴!也佩服異地移築的工程有多麼艱鉅。
陳舜臣(1924年2月18日-)出生於神戶元町,本籍台灣台北,為日本華人作家,主要寫作中國歷史小說,是日本中國歴史小說的先行者。1990年取得日本國籍。
館內設置「水上勉文庫」及「陳舜臣文庫」,是以促進近代台日文學交流鳴放之意。
原本招待客人的和室,現展示日本茶道文化,因無法進入,只能在走廊處觀看。
之前參觀過「紀州庵」和「南門町三二三」,對日式建築的「床之間」有一些概念:
左側內凹的壁龕稱為床之間,用於擺設家戶象徵及珍貴收藏,呈現主人賞心悅目的收藏品或名畫、插花等,右側為床脇具備更多擺飾及收納空間。
牆上的字畫正呼應水上勉先生「滴水」的禪宗思想
字畫之意:一滴水脈之中也有無限的可能
環繞房子一圈,空間雖然不大,但和室採多功能應用,對一個家庭應該足夠了。
牆面刻意顯露一部份「竹心土牆」供展示
前走廊
前廣場庭園及另外二個出入口
入口二:拾級而上
入口處也有一隻青蛙布朗石雕
入口處看到的日本古民家木造建築,讓人很驚豔!
庭園的一角為第三個出入口,通往旅客服務中心及洗手間。
素雅的木造房和清新的水池庭園
想知道更多有關日本古民家移築淡水的建築技術、觀點及移築過程紀錄,可到遊客服務中心觀看影音導覽。
接一滴水,讓夢想無限延伸 ~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五 上午9:00~下午5:00,週六至週日 上午9:00~下午6:00
導覽服務:每週六、日上午10:00及下午2:00提供導覽服務
交通資訊:淡水捷運站→26號公車(約20分鐘),下車站名:滬尾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