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臺街洋樓位於台北市延平南路26號,是目前台北府城內僅存的日治時期商用建築。
建於1910年,1997年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當時此區域算是商業區,很特別的是,一般店鋪多採連棟式的建築形式,這洋樓卻是獨棟的。
原台北城內所存的古建築多為日據時期的官署及公共建築,民間的商店在光復後則多經改建。
1910年代在大和町撫臺街因市街改正關係曾建造不少店鋪,目前這座是少數保存下來的案例,規模雖不大,但仍彌足珍貴。
古蹟建物原為著名的營造商「合資會社高石組」本店,由日據時期曾任大倉組土木部主任高石忠慥所成立,於明治43年(1910) 7月新建落成,作為新成立的「合資會社高石組」本店,專門經營土木建築營造及物品販賣業務,後陸續成立有台南支店及七間出張所規模,為當時台灣最重要的工程營造商之一。
日治期間,洋樓經營經過幾次變更,1930年後,轉為酒類商佐土原吉雄使用,而土地登記簿為大倉組株式會社所有。
光復後,洋樓曾由國防部管理,之後為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配給六戶居住,解嚴後,成為國防部退休軍眷宿舍。
1997年底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2000年2月26日凌晨,左後方一樓木造房屋起火燃燒全毀,波及古蹟外牆、屋頂木構造等均受損。
今撫臺街洋樓展間有前後兩棟,古蹟指的是前棟。
2009-2012年間,文化局曾委託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女士管理。
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2014年4月19日再次重新開館。
撫臺街洋樓的建築特色:
建物採用石木混和構造,一樓為石造,有精美的石拱騎樓,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屋頂覆以銅片瓦,為馬薩頂形式,陡斜的屋頂並闢老虎窗以便通風。
整體言之,是一座歐風十足的店鋪建築。
一樓為唭哩岸石砌成,拱廊為四柱三間,拱圈與拱圈交接為觀音山石承接石柱構造。
一樓壁面及窗戶
騎樓天花板有木材拼組成的圖案,這應是整修時增加的圖案。
古蹟定位在以小型博物館方式經營,2014年適逢台北城建城130週年,撫臺街洋樓重新開館,展覽以「臺北攝影中心在撫臺--臺北城風情特展」揭開序幕。
(展期順延至8/31)
一樓兩個展間,透過攝影家李火增先生鏡頭,讓大家看到日本時期的台北城人文風貌、城市風華,有非常珍貴的歷史畫面。
後棟建築原來為木造房子,2000年一場大火燒掉了,整建後的今貌不能算古蹟了。
後棟展間展出,由此次策展人簡永彬先生將一百多本「廈門攝影企劃研究室」的經典攝影藏書搬至展覽現場,於展覽期間讓觀眾自由閱讀。
發現熟悉的老照片倍感親切
(因國美館藝想世界而知道這一幅畫:李鳴鵰/牧羊童)
往二樓木製樓梯為原古蹟樓梯,不開放使用。
另於後棟建築旁搭建樓梯上樓。
古蹟二樓
進入二樓室內,感受當年洋樓的格局
日式建築特有的窗戶構造,窗櫺兩旁設有輪軸,裏面置入和窗戶等重的鉛塊,讓窗戶開到哪裡停到哪裡。
整修後刻意露出天花板,讓大眾能看見原始建築的結構,屋頂很高,估計約有三米,可看出馬薩屋頂的形式。
目前室內沒有裝冷氣,感覺悶熱。
接著參觀另一展間
日據時期台北市的職業地圖
清楚看到高石組的位置,而且此區真的是商業區,店家林立。
展出的是時空交錯的台北城
地板有日據時期的臺北市空拍圖,另標示出清領時期城內的建物位置。牆面懸掛著城內古蹟的舊照片。
從後棟二樓樓頂來看古蹟屋頂最清楚了,馬薩頂又陡又高,第一坡面較陡,第二坡面較緩接近平頂,二段斜坡的最高點為平頂。
屋頂覆以銅片瓦,冬天有聚熱保溫效果,夏天感覺就像悶燒鍋了。
再仔細看!屋頂怎麼種起水稻了?
粒粒飽滿的水稻!
這是建築師何俊賢先生規畫的「屋頂都市農園」,除了種水稻還有番茄、空心菜等蔬菜水果。空間的利用具有實用價值,又成為美妙的綠色景觀呢!
撫臺街洋樓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參觀時間:週一 ~ 週六 10:00 ~ 18:00
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