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遊清代台北城 ~北線,導覽景點:台北城城基石 → 北門 → 臺北郵局 → 撫臺街洋樓 → 清城隍廟舊址 → 中山堂。

8/16下午集合於國光客運西站外臺北地下街Z5出口處

為什麼在這裏集合?原來Z5地下街有玄機!

 

熙來攘往的地下街存放古物!從Z5下去就看到了

(當天Z5樓梯圍著黃線,改由其他出入口下去)

導覽老師帶大家來看台北城城基石,可以吹著冷氣聽著台北府城的故事,把四個展示櫥窗的物品介紹過後,再實地走訪台北城的北城門。

 

台北府築城是清末光緒初年的大事,為了鞏固政權、安定人心及防外患(法軍侵台)而建城,是臺灣也是全中國最晚興建的城池

從拍得很模糊的圖片中可看出是個長方形城池,有不對稱的五個城門,城內建築為清領時期的公家機關、官府衙門、廟宇等,到了日治時期,為了興建行政機關及朝向工業化發展,城牆和這些建築全拆了.....

城門則保留了東門、南門、小南門和北門。

 

北門是此次拜訪的重點,展示窗有詳細的北城門介紹

 

(圖為東門)

北門和東門外觀相似,城門外都建有外郭,增強守禦能力、易守難攻,俗稱甕城,不同的是:北門甕城為方形,東門為半圓形,外郭城門與主城門的方向略成角度,從外郭門無法直窺主城門。

城門樓則接近碉堡形式,屋頂有起翹的燕尾,富秀麗之美,而牆壁有內外兩重,每重都是近兩尺的厚度,牆上只闢幾個小圓窗及方窗,以便遠眺。

將厚重堅固的城門樓與秀麗的屋脊曲線融合為一體,是台北府城門樓獨樹一幟之特色。(資料來源:解說牌)

 

台北府城建造至今,原以為只剩四座城門樓而已,卻在近年(1994年)臺北市捷運施工時,在忠孝西路地下意外發現北邊城垣之基礎石條及水關殘蹟,經出土整理後,呈現在世人眼前。

 

在城牆遺址地表下,出土的遺物還有瓷片、鐵製品、錢幣和牡蠣殼。

 


因捷運施工挖掘,出土了上百根木樁,長度在 1~2公尺,深入地面以下約七公尺,已觸及硬土層。木樁之上再鋪一層橫木 (古代稱睡木),每根約 3~5公尺不等,睡木之上再以交錯排砌石條達10層以上,以承受地面上厚重的城牆。

 


城牆乾坤

日本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拆掉城牆後,建了三線路,因此深埋於地底下的基礎工程得以保留下來。

老師用一個小時侃侃而談臺北城的故事,精彩!偶而穿插個冷笑話,讓大家涼快一下!

接著回到地面上,實際探訪古蹟。

 


台北地下街真是休息納涼的好所在,不但避了烈日也躲過一場午後陣雨,酷熱的台北街頭吹來徐徐涼風呢!

北門位於忠孝西路一段、博愛路交叉口

 


端裝秀麗的北門,城門樓背面為出入口

 


城門城門幾丈高?一丈五尺高

北門是唯一以清代風貌保留的古城門,是臺北最珍貴的國定古蹟之一。

 


臺北府城以北門為主城門,名為「承恩門」,取其遙望北京方向,承受皇恩之意。

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

 


北門被熙來攘往的車道團團圍住,又有高架道路經過,我們已無法拍到它的正面全貌了。

 


本來在甕城城門的橫額題字「巖疆鎖鑰」在甕城拆除後,曾放在總督府官邸玄關當成腳踏石,今被保留在北門城門口。(現在成了鳥糞石)

 



地底下的城牆石

 


看看城牆石的排列方式,兩層厚重堅固的城牆固若金湯啊!

 


栱洞之內保留兩片較為完整的木板門,外表鑲以鐵皮並釘釘補,可防敵人火攻。 

上方門縫的作用:關上城門,栓上門閂,再由上面垂直插入棍子(地面也有縫溝,只是現在填平了),城門就撞不開了!

 


北門的屋頂為歇山單簷式,即匠師俗稱的四垂頂,屋脊共有十五道,主脊採用翹脊「燕尾」,角脊採用「草尾」,有如象牙一般。

二樓前後只留方形和圓形窗洞,便於監視防禦。

 


看看目前北門的處境,仍然立於車陣中,幾乎要撞到高架道路了,實在沒有一級古蹟的禮遇啊!嗚呼哀哉!

參觀完清代承恩門後,轉個方向看到了另外一個朝代,日治時期的建築 ~ 臺北郵局。

 

臺北郵局位於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因在北門旁邊,又稱北門郵局。

現在看到的樣子是1960年代改建的:拆掉原來的羅馬式拱門為大理石新門,把三層樓加高為四層樓。雖然外表形式、色調依循原有建築,仔細看,還是分辨得出來。

1992年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

 

牆面裝飾非常漂亮!

這樣的遠觀實在不過癮,待下次再好好的仔細的把它裏外徹底的瞧瞧!

 

照片左邊的博愛路在清朝時為北門街,右邊的延平南路是日治時期增闢出來的道路。

下一個參觀的古蹟是撫臺街洋樓,位於延平南路26號,它和北門、臺北郵局可說是此地景點鐵三角唷!

 

撫臺街洋樓 (市定古蹟)

之前已經參觀過,這次導覽老師再說得更清楚,已經記錄在上一篇:撫臺街洋樓

 

從撫臺街洋樓望向北門

下一個要走的是台北府的城隍廟舊址

 


位在漢口街和中華路一段路口的城隍廟舊址

 


光緒七年(1881年),臺北知府陳星聚依祀典規制於北門街、府直街口建築城隍廟,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1891年邵友濂調任台灣巡撫,任內將臺灣省會遷至台北府,依制,城隍廟併同升格為省級祀典規制。

日治初期開始規劃臺北新市區,逐步拆除城牆,填平護城河,只留下四座城門。城內文、武廟與城隍廟也連帶遭拆毀。

1945年,信眾重新恢復公開祭祀,並糾眾發起在今武昌街一段十四號,原清淡水縣署舊址延續香火,興建臺灣省城隍廟祀典迄今。

 


最後在簡單介紹中山堂後,結束臺北城北線之旅。

文子的相關日誌:中山堂風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子 的頭像
    文子

    悠遊大台北

    文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