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揪遊台北--城市生活導覽」又開始了,8/1活動第一天立刻上陣,參加台北城 ~ 東線之旅,我還揪了二位同學一起參加。
集合時間地點:9:30 捷運中正紀念堂5號出口
導覽老師是葉倫會先生,久仰其名,卻是第一次見面,這是葉老師個人第644次的導覽活動,兩個半小時精彩無比的導覽,真正上了一堂人文歷史課,收穫滿滿!
走訪台北城之前,先認識台北城歷史。老師說:要認識才能產生感情;因了解而有愛。(拍拍手)
清領時期,從大甲溪以北至宜蘭都是淡水廳的管轄範圍,因中日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從南至北巡視一番,發現「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台灣北部的地位將更形重要,於是奏請清廷另設台北府,台北府應設置於艋舺還是淡水廳治的竹塹呢?當時艋舺地區的人口數遠遠超過竹塹,所以1875年淡水廳改制為台北府。
1882年建台北城,1884年完工,1895年日軍進城,1900年開始拆城牆、拆西門,保留東門、南門、小南門和北門,城牆拆掉成為現在的哪四條路?
就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這四條路圍起來的地方叫台北城。
導覽路線:中正紀念堂 → 東門 → 東和禪寺 → 順遊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我們站的位置:中山南路中正紀念堂圍牆,琉璃瓦部分圓形叫瓦當,凹下來的叫滴水。
一般廟宇的屋簷是黃色的,瓦當的圖案通常是獅子頭,滴水的圖案是蝙蝠,人們進廟,有神明「賜福」之意;反觀中正紀念堂的屋簷是藍色,瓦當是梅花圖案,滴水是蝙蝠,這代表什麼?自己想吧!
圍牆之漏窗,有26種不同形狀,共有幾個呢?老師要我們哪天自己騎腳踏車繞場一圈,實際算看看。
偷偷的上網查了:外側臨人行道之牆面上,每隔四.五公尺分嵌中式燈籠窗一個,共有十八種不同之花格與形狀,共二百四十六個〈含單面牆所嵌燈籠窗則形式為二十六種,總數共三百九十個〉
哪天我真的去數一下便知。
循著中山南路人行道前進 .....走在「文學之路」上
台北城牆拆下來的路,有一個特色,目前愛國西路、中山南路還保留這個特色:林蔭大道(又稱三線道),形容貼切點也可以說是公園道路。
中山南路是北市少數沒有商店的道路
這個角度看到的新光大樓很美 ~
它曾經是台灣最高的摩天大樓:地上51層地下7層,現為第三高樓。
築起台北城牆之時,此地仍是稻田一片,荒煙漫草之地不值得記載,日本人拆了城牆後,此地成為軍營。台灣光復,此地成為陸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與聯勤總部。
當這些機關都撤走後,本來政府想讓此地成為商圈,卻逢蔣介石逝世,於是成為興建中正紀念堂用地。
歷史文化以長遠來說,沒有優勝劣敗、沒有是非對錯,只有觀點不同。
建造中正紀念堂是對是錯?各黨派有不同的聲音,至少它花了錢是留在台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過來參觀。
紀念堂主體總高度70公尺,比總統府60公尺還高。以當年威權時代而言,中正紀念堂蓋得比總統府高,是沒有人說不妥的。
很有特色的建築:藍白兩色象徵中華民國國徽,琉璃瓦八角攢間頂代表八德,隱藏屋脊下的人字行代表天人合一,格局方正代表蔣中正的「中正」,主體基部仿金字塔,頂部仿北京天壇。
「自由廣場」字體出自王羲之,從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去抓出這四個字。
正面牌樓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與古代皇陵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是台灣最宏偉的牌樓。
中正紀念堂、正面牌樓、民主大道及民族廣場,已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蹟。
來張大合照
牌樓面對國家圖書館
往東門前進 ~
東門(景福門)
位於凱達格蘭大道與仁愛路、信義路和中山南路的交叉口,早期是通往錫口的主要通道,原本東門的建築結構和北門很像,為什麼改成現在這個樣子?
當時是為觀光考量,1965年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城樓,城門已失去清代原貌。
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為國定古蹟。
隊伍轉向信義路 ~
路過東門旁的長榮海事博物館,老師說值得前往參觀,還有推薦它的地下室餐廳,中午有賣好吃的牛肉麵。
位於國家音樂廳側的風光結合型路燈,由風力發電和太陽模板依風力、陽光環境狀況而發電。
順道小繞了國家音樂廳迴廊、光華池、庭園步道,然後由信義路大忠門離開 ~
好熱鬧的迴廊,年輕人練舞的場地
光華池
園區內人行步道,全部總計約有五公里。
接著往東和禪寺 ~
東和禪寺鐘樓興建於1930年日治時期,有濃濃的日本禪風。
如城門形狀的鐘樓,入口處位於仁愛路上,鐘樓後方原為禪寺大殿,拆除後現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此鐘樓也是通往東和禪寺南面入口的通道。
樓上的銅鐘
雖然有樓梯可上鐘樓,卻是禁止上樓,大拱門中間還設置一圈欄杆擋路。
抬頭看!好大一口銅鐘,為防止掉落傷人,預防措施先做好。
走進城門,左邊有往東和禪寺看板,順著指標走在一條很小很小很小的巷弄間 ...
東和禪寺原為日本曹洞宗永平寺和總持寺兩大本山台北別院,1910年在台北市東門町六十八番地建院,1914年增建「觀音禪堂」,1916年創設「私立佛教中學林」,1945年台灣光復,台北別院為國民政府接收,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1993年台北市政府拆除台北別院,並規劃設立「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東和禪寺為中國閩南式三合院,配置上,前門後堂為中軸線、左右護室、正門為圍,這種中軸線對稱閩南式三合院的建築,含有佛、菩薩、天、地、人等各層面的關係,使人感親切溫暖,產生有機體的互動,使佛光普照法輪常轉並廣渡眾生,現為市定古蹟,集宗教、藝術、建築之大成。
到達禪寺南面入口,仁愛路一段21-33號
庭園之地藏王菩薩
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門口一對可愛的獅子
老師介紹一段順口溜(用台語念):
摸獅頭起大樓,摸獅鼻呷百二,摸獅嘴大富貴,摸獅腳呷袂乾,摸獅耳好順利,摸獅身賺錢攏黃金,摸獅尾好家伙,石獅石獅賺錢乎咱大家開!
金爐
欣賞日式禪院的建築
供奉觀世音菩薩
和一般看到的龍柱不一樣,早期龍柱的特色,中間鏤空很小
兩側美麗的石雕花紋,舊石碑記載著觀音禪堂創建及捐獻芳名錄。
參觀畢,由禪寺北面出入口離開,將順遊徐州路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 徐州路46號
老師在導覽時,我是忙著拍照的,所以只能自己查資料了。
也只能拍拍房子外觀和庭園,就留待以後有機會來喝咖啡了。
最後,在對街的台大社會科學院門口留下合照,然後進校園看一棵有板根的樹木,聽聽老師的勵志嘉言,結束台北城東線之旅。
文子的相關遊記:中正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