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參加自然步道的活動,這一次沒有走在田野鄉間小路,而是到山仔后文化大學必經之地的美軍眷舍。
二次大戰後,美、蘇各擁勢力,相互角力,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在台灣成立美軍顧問團,陸續建了美軍宿舍,之後簽署台美共同防禦條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
為了安頓美軍及眷屬,派直升機上空盤查尋找「寶地」,覺得陽明山環境安全、有溫泉、又離中山北路的美軍顧問團很近,雖然在郊區但進出方便,符合美國住宅區的特性。陽明山美軍眷舍群成為當年宿舍最大、軍階最高的區塊。
選在陽明山山仔后,「山仔后」是哪座山仔的後面?可不是陽明山,它是從雙溪看過來,在大崙尾山的後面,所以叫「山仔后」。
1952年起,眷舍陸續興建共217棟,分 A~H 八區,建築式樣有平頂、斜頂、南方式、北方式、雙併式等。這些建物引進抽水馬桶、廚房流理台等現代化設施,眷舍的共同特色還有壁爐、煙囪,煙囪的意象是:暖和、思鄉。
1978年美軍撤離台灣,有些產權被變賣了。
導覽地圖沒標示 A、B、G區,而 D區已售出,E區已消失 !
這次走訪的路線是:F →C-1→C-2 →H-2 →H-1區
F 區:進入文化大學及華岡新村等必經之地,進出車輛滿多的,房屋獨棟獨戶大庭院,房租約5萬/月。
↑ 愛富二街路口,往文化大學由此進。
↑ 家家戶戶都有壁爐有煙囪
↑ 愛富= F , F 區有愛富一街、愛富二街、愛富三街。
↑ 林洋港舊居,愛富二街 1號,房子已破損不堪。
↑ 當年眷區家戶間不建圍牆,而是種植綠籬分隔,如今這些綠籬都長高了。
↑ 愛富三街的房子,以校、尉級軍官居住,房屋主體以台灣檜木建造,圍牆使用空心磚,因應有戰爭時,空心磚能讓子彈打穿過去但不會倒塌。
↑ F區有一大區塊是歷史建築,位於愛富三街一側,以欄杆區隔不能進入。
↑ 房舍有整修過的,是有人居住的。
↑ 愛富二街底的陽明天主堂是早期美軍眷屬假日禮拜去處,天主堂的屋頂採用我國北方建築的型式,中西合璧入境隨俗。
C區:大多數眷舍已荒置,尤其是C-1區看到很多破房子,「美軍俱樂部」也成為歷史建築。C-2區又稱「情報區」,在美軍眷舍的中心位置。民國95年以後,這裏的住戶只能搬出,不再出租給新住戶了。
↑ 殘破的房子長滿雜草,有的屋頂塌陷顯得荒涼。
↑ C區的道路狹窄,自然生態豐富。
↑ 荒廢的空地提供多樣性生物棲息的場域
↑ 全眷區樹木因樹高及樹圍受到保護標準的有96棵,比起青年公園的50棵還多呢!
↑ 美軍眷舍的建材、建造方式也會考量台灣多濕炎熱的氣候而改變,C-1區有很多房舍以木板、瓦片建造,有美國南方式和日式風格,屋頂採四道水設計,牆面木板為雨淋板可以擋雨,房子墊高防潮濕。
類似這樣的房子曾經是電視劇「星星知我心」的拍攝地。
↑ 前美軍俱樂部
↑ 原來的停機坪,有一部分成為樹木銀行,專門收留無家可歸的樹木。
↑ 進入C-2區,緊鄰停機坪旁,又稱情報區,入口設置柵欄和警衛亭,可見當年這區塊的重要性。
↑ 戶外的停車格
H區:H-2 比 H-1先興建,是所稱的「白屋」,以混擬土、空心磚建造,打造現代主義極簡風格,有許多房屋已成為歷史建築受到保護。
居住在 H-2的是 AIT人士,人行道旁設置欄杆區隔,避免誤闖民宅。
↑ 這些白屋社區看起來簡潔美觀,搭配綠樹青草地,有美國南方城郊住宅風格,感覺很幽雅舒適。
↑ 有間草山工作坊,座落在白屋中,猜測是租的吧 !
↑ H-1區建於1964年,雙併型式,為士官住所,採美國東北方建築樣式,是現今公寓的前身,房子的外觀都一樣,房內有衛浴設備,煙囪只是當裝飾用。目前這一區的房租約2萬/月。
↑ 較大的綠地提供居民遊憩用
↑ 活動在參觀完 H-1區後結束
今天我們能自由的走在眷區步道上,因為土地是台銀所有,如果產權移轉至私人財團,則這一大片土地的命運不知如何?
山仔后居民在2005年成立「山仔后文史工作室」,2012年成立「古蹟愛護聯盟」,目的在共同維護美軍眷舍的歷史、生態及植物,雖然暫時被保留了,但是並沒有法律規範。
2013.01.09台銀美軍眷舍標租已啟動,標租範圍為 F區和 H區。
陽明山美軍眷舍是一大區域的建築,才讓人有走入時空的錯覺,反觀天母的美軍宿舍只剩下一棟,就顯得孤寂了,好比小巫見大巫。
離開山仔后,走天母古道到天母,正巧發現了「天母白屋」的指標,依箭頭尋訪,讓這次美軍眷舍行程劃下漂亮的句點。
天母白屋位於中山北路七段181巷23號,建於1953年,外牆白色雨淋板,黑色屋瓦,外觀型式和陽明山美軍眷舍H-2區相似。
美軍眷舍公車站牌:紅5、260、303、681....等,文化大學站(靠近F區) 山仔后站(靠近H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