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唭哩岸是台灣舊地名,位於今日北投區立農里、東華里一帶,原住民語即為「海灣」之意,是淡水河向北突出的海灣,為台北盆地第一個漢人聚落,曾經是淡水河船隻裝卸貨物和休憩之地,商店、客棧、糧行林立,如今風光不再,相較於北投其他地區的發展,唭哩岸民間流傳的諺語形容得很貼切:

“嘎勞別越走越熱鬧,北投邊走邊回頭走,唭哩岸越走越 Du Lan.”

嘎勞別位於復興崗、忠義站附近,現在發展越來越熱鬧了,而北投因溫泉享盛名,以前是溫柔鄉,現在又走回頭路,回復往日繁華,只有唭哩岸不被重視,無法像以前一樣熱鬧,令當地人無限唏噓。

參加唭哩岸文史生態之旅,又遇到一位對當地文史如數家珍,不肯準時下課的老師,讓我們受益良多,對唭哩岸有了初步的了解。

捷運站集合後,蔡源彬老師帶大家離開吵雜的車站,先到東華公園聽故事 ~


《淡水廳志》記載:「淡水開墾,自奇里岸(今唭哩岸)始。」由此可知,唭哩岸是漢人在台北地區最早開發的地點。

荷、鄭時期即開始經營北台灣,派兵進駐,自此漢人在唭哩岸建廟築屋,慈生宮神農先帝廟為漢人開墾唭哩岸重要的人文地景,也是北台灣建廟年代最悠久的寺廟 (慈生宮自稱建於1669年)

1770年滿清開放大量移民來台,早期為同安人(泉州人)、漳州人的天下,後來客家人也來了,各族群為生活打拼,從居住地也顯現各自謀生專長,有句台語諺語可做說明:

“泉州人坐海口開店鋪,漳州人落平陽收佃租,客家人上山頭曬菜脯。”

唭哩岸謝姓和潘姓一族,應該是早期和原住民聯婚之後裔,在地望族、廟公或房屋很大的,大都是謝姓或潘姓人家。

此次主題:海灣、古道、打石情。老師用了50分鐘做大概的介紹,然後實地走訪唭哩岸街道和步道~

海灣

唭哩岸為「海灣」之意,有二樣證明:
其一:2003年陽明大學興建圖資大樓時,挖地找出鑲嵌鹹水貝殼的唭哩岸石
其二:待會兒在唭哩岸步道上可見到海邊植物~林投

古道巡禮 

主要走四個景點:看唭哩岸地圖→八仙圳→慈生宮→台北第一街(唭哩岸老街)

↑ 東華里辦公處繪製的唭哩岸街道圖看板,先從地圖來了解唭哩岸


↑ 八仙圳是早期灌溉農田的水圳,這一段水草長得很多,可見水質仍很好


↑ 慈生宮神農先帝廟北投區立農街一段321號   主祀神農大帝,又祀觀音、媽祖、土地公、虎爺...等神祇

雖然建廟至今已三百餘年,但經過四次改建整修成為今日規模,可惜不能算古蹟

門口石獅子是有歷史的,「昭和」字樣已被破壞

  獅子造型應屬清朝年代,和現在看到的石獅子不同,公獅子拿扇子,母獅子抱小獅子,而且嘴巴閉著,象徵女生最好安靜點不要多嘴


↑ 山門兩旁圍牆上有四季農耕圖,廟內有二十四節氣圖雕

廟埕石壁上捐獻芳名錄中可見「王錫祺捐銀陸拾元」,王錫祺為乾隆四十六年舉人,率眾抵達唭哩岸開墾這石壁見證了慈生宮的歷史

↑ 芳名錄中還看到「林本源捐銀壹拾元」字樣

↑ 另一塊捐款的石壁,刻著光緒年間.....


↑ 廟埕右側石壁刻有巨大的古唭哩岸市街圖可見小村莊之淳樸可愛  (地圖部分)


↑ 圖雕旁的詩句為唭哩岸做了最佳註解

慈生宮門神介紹:

↑ 中門門神為  左:秦叔寶、右:尉遲恭,無論哪個角度看,尉遲恭眼神都好像在看著你

↑↓ 二側邊門門神依序為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辨識及容易記住的方法為:

風 ~南方增長天王,手持青光寶劍 (寶劍鋒利)

調 ~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玉琵琶 (琵琶要調音)

雨 ~北方多聞天王,手握混元珍珠傘 (下雨拿傘)

順 ~西方廣目天王,手纏紫金龍黑狐貂 (黑狐貂身體很滑順)

 

廟中籤筒還設有藥籤,供善男信女求籤治病,匆忙中沒有拍到藥籤
(當時廟方正在舉行重陽敬老活動很熱鬧,參加的里民眾多,我們只能快速瀏覽,繞一圈後趕快出來)

↑ 慈生宮廟外還看得到用唭哩岸石堆砌的屋牆,隨著時代進步,當地居民大都改建房子,並沒有好好保存原來的石屋,所以要找唭哩岸石屋已不多見

↑ 以圖中立農街一段281巷「音樂坊」為基點,往捷運站過來這一段路又叫「下街」

立農街堪稱「台北第一市街」是台北開闢以來的第一條街,立農街有「頂街」和「下街」之分,頂街比較商業化,因店鋪需要倉庫又怕淹水,所以地基都會蓋得比較高,夜晚則是燈紅酒綠情景,酒家、旅館、店鋪、衙門等都位於頂街,下街則有慈生宮、福德宮等,屬於居民信仰和聚會中心。

↑ 昔日老街於今日成為小小的巷道

↑ 北投區立農國小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一段250號

唭哩岸的打石行業已經沒落但是立農國小每年會舉辦鄉土教學,請當年打石師傅現場示範打石的工作情形

之後走訪有300年歷史的下街福德宮(立農街一段201-1號)、五姓陰公廟、八仙圳

↑ 還有從陰廟變回陽廟的福德正神祠

↑ 八仙圳簡介 ~唭哩岸地區主要的農田灌溉河川,流經慈生宮、西安街、立農公園北側及西側,為舊時主要之灌溉圳溝

唭哩岸重要的二條水圳:八仙圳屬灌溉耕耘用水清水圳屬運輸用途,是運送唭哩岸石的水道



打石場


從東華街二段300巷進入東華公園,準備走唭哩岸步道,巷口即有存放一些石頭

唭哩岸以唭哩岸石聞名,1975年因陽明大學設校,政府明令禁採,從此採石行業消失,以往採時興盛時期,此區有60~65%人口從事打石工作,因為唭哩岸石質地比較脆弱,不能以機器切割,必須以人工慢慢打出塊狀,從滿清、日治到民國,這裏都有打石行業,自陽明大學成立後,「打石」已成為記憶 .....

↑ 途中經過有著唭哩岸石階及部分石牆的民房

↑ 唭哩岸步道入口處的唭哩岸石碑

這裏可以看到二種石頭

觀音山石 ~質地較硬,磨製後石面光滑,可以刻字,用來當石碑

唭哩岸石 ~質地較脆,容易風化,用來蓋房子、圍牆、石階、門檻等,也用來當耐高溫的工業火爐石

↑ 唭哩岸步道林蔭充足,走起來輕鬆舒適,且交通方便就在捷運站旁

步道的特點是:縱線上去,每隔一小段路就會有橫線聯繫,腳力好的人可以一路直上,五分鐘就到上面涼亭,肉腳一族則走橫線慢慢散步上去

↑ 步道上看到了林投樹了,就是它,足以證明早期唭哩岸是海灣之地

↑ 刺竹前也來聽個冷笑話 --「刺馬貴,綠夢長」

老師說,帶導覽時為了讓參加者對解說內容好記住,就會編些有趣的口訣,去年年底總統大選後,介紹竹子的前六名:竹、竹、竹、竹、宗竹、枝竹,就編成「刺馬貴,綠夢長」--要推翻馬英九,叫他下台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而綠色執政的夢想還長。

導覽無關政治,大家聽聽一笑置之即可,這個口訣是不是好記多了?

刺竹數量最多,以前住家後面都會種刺竹做防禦,所以有刺竹的地方就有人煙;麻竹筍沒那麼好吃,但麻竹可製作搭戲台或辦活動的棚架;長枝竹在鄉下種植為防風林,長長的枝條可當晾衣服的竹蒿 .....

↑ 隊伍準備上去了縱線直上真的好陡,旁邊沒有欄杆也沒有護花使者,哀 ! 為了上去看「日晷」就小心跟上吧 ! 不想跟的自由下課了 ~

↑ 目的地到了 ~山上的涼亭,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築

↑ 另一個目的物 ~日晷,古時候的時鐘,先人的智慧

↑ 日晷以夏至那天為基準,利用太陽影子投射的位置看出時間


↑ 時間12:33拍的,影子投射在1:00,應該和季節、太陽運行的角度有些偏差吧 ! 

↑ 活動的終點,涼亭後面一座130公分高的圍牆


↑ 如果要繼續登唭哩岸山,就得翻過這道圍牆,往另一個步道,順著登山社的布條走就不會迷路,經過較原始的山路,芒草叢生要結伴同行,接著走在裸岩木山層,直到陽明大學後面,運動場司令台上方,路況雖然不良,但走來驚險刺激、視野寬廣景色優美.....

活動就在老師一路解說介紹下,走到捷運站後結束了 ~

(這次也認識了很多植物,限於篇幅沒有寫出來)


唭哩岸站小檔案:

1901年--鐵路淡水線通車

1915年--設唭哩岸站,方便大量運送唭哩岸石

1950年--唭哩岸隸屬陽明山管理局之北投鎮,鐵路改為石牌站,自此「唭哩岸」名字消失

1960年--北投鎮劃入台北市,廢「唭哩岸」地名改為「立農」,唭哩岸街改為立農街

1970年--鐵路淡水線停駛,唭哩岸之名消失在台灣地圖上

1997年 --沿著鐵路興建台北捷運淡水線,在原鐵路唭哩岸站設立捷運唭哩岸站,唭哩岸之名才又出現在台灣地圖上

因原住民流行了站名是爭取來的,但是很多公車都從石牌發車只有幾條路線經過唭哩岸去陽明山公車都是石牌經榮總直接上山不會繞到唭哩岸。

唭哩岸站就在石牌的下一站,當您看到有關唭哩岸的文章或報導,請幫他按個“讚”,讓更多的人能認識這個小地方。

(參加活動日期:101.10.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子 的頭像
    文子

    悠遊大台北

    文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