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朗手繪中山堂平面透視圖)
昨天早上去艋舺辦點事情,回程順道中山堂觀賞「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我這外行人看了嘖嘖稱奇,很驚艷 ! 很佩服 ! 既然到了中山堂,也好想認識中山堂的建築,但是要在假日才有定時導覽,平常日必須於一週前預約,非假日的場面有些冷清,卻遇到一位熱心的志工,願意為我做簡單的導覽。
中山堂的導覽摺頁圖文並茂,交代得很清楚,上中山堂網站也有詳細說明,但是都不及現場導覽來得活潑生動有趣呢!
來到戶外看中山堂的建築風采前,先介紹在中山堂廣場左前方的「孫中山先生銅像」
孫中山先生銅像為名雕塑家蒲添生作品,依據國父於1924年在日本長崎演說的照片為藍本,雕塑此銅像,由於表情生動、肌肉衣褶表現自然與衣服的質感區分明顯,為全台灣首座本土藝術家創作的大型銅雕作品,1949年完成。
銅像高 3公尺,含基座共 10公尺,重 1,200公斤,該基座原位於西門町,本來是台灣總督府第四任民政長官祝辰巳銅像基座,戰後被拆,會移為國父銅像之用,是因先製作蔣介石銅像後,經費有限了。
1928年,日本人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門,部分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今布政使司文物館),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台北公會堂」。
1932年動工,1936年完工。 主導設計者為井手薰,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所造,為 四層式鋼骨建築,是當時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耐震、耐火、耐風,共耗費 98萬日圓,這座公眾聚會兼具展覽廳的建築,規模與當時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的公會堂等量齊觀。
建築型式採折衷組合式,結合中、日、閩、西洋等風格,當時日本國正強盛,而且台灣是她的第一個殖民地,所以要蓋一個很堅固、很有特色的建築,來炫耀她的實力。
中山堂坐西向東,象徵日本拜太陽神,向東迎接太陽升起。
早期門前為人車分道設計,車子走外側大的通道,行人走內側小的通道 (現在都是行人徒步區了)
後來,蔣中正座車開始由小通道進出,基於安全考量,下車可以馬上進入屋內。
台北公會堂的淨足池,門廊左右各設一個。
正門門廊為優雅的三心拱造型,有西班牙回教式的風格。
建材是厚重端莊的「中村式人造石塊」,以碎石擠壓成型。
立面山牆裝飾:圓形牛眼窗、方勝(菱形紅陶磚),和女兒牆上紅色陶瓦,具有東方建築元素。
長方形開窗上方有如勳章的裝飾,及下方磁磚拼貼的圖案又有西方的韻味。
進入中山堂,迎面為中正廳,以前稱「大集會堂」,是中山堂建築的主體,可容納二千餘人,日治時期為殖民政府重要集會的場所,戰後初期是臺北市僅有的音樂殿堂,蔣介石宣佈「復行視事」連任總統就職大典都在此舉行,國民大會未移至陽明山中山樓以前均在此地召開。
目前仍有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等節目演出,需購票(有時也有贈票活動)
大廳天花板,阿拉伯風格之穹窿造型,空間顯得明亮寬敞。
天花板的幾何圖案,和燈具的裝飾圖案顯得華麗大方。
羅馬柱身下半部尚保留原有咖啡小口馬賽克,當年是很時尚的裝飾,歷經七十幾年仍完好無缺。
柱頭裝飾原本鑲嵌代表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花,在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整修時,改為我們的梅花圖案
入口左側二個早期的售票窗口
上二樓 ~
樓梯緩斜寬廣、豪華氣派,行走其間宛如仕紳名媛。
樓梯扶手為銅製
神奇的窗戶,開到哪裏停到哪裡 !
窗櫺二邊有類似電梯裝置的平衡銅錘,利用槓桿原理使窗戶可停留在任何高度。
二樓東側的「堡壘廳」現在為咖啡廳
當年稱為「普通集會室」,入門左側的貴賓廳曾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私人休憩的廂房,戶外露天陽台可俯瞰廣場,蔣介石四次當選連任後,便與夫人走出戶外,站在陽台向群眾揮手致意,並發表當選感言。
光復廳
原為「大宴會場」,是舉行高級宴會的場所,二層樓的挑高設計。
1945年,台灣省受降典禮即在大宴會場舉行,從此改名為「光復廳」。
(定時導覽或預約導覽可參觀中正廳和光復廳)
中山堂鎮堂之寶 ~黃土水的水牛群像《南國》
它懸掛在面對光復廳,二樓與三樓間樓梯前的中央牆壁上,站到三樓才可平視此幅畫作,此件巨幅淺浮雕作品為石膏原作,長555公分,寬250公分是黃土水畢生最大幅作品,仔細看,整幅畫作分由八區塊拼成,民國 98年經文建會公告為「國寶」。
它的珍貴在於:它是原作、巨幅尺寸、原本要參加日本帝展的作品。
1937年,黃土水遺孀捐贈於台北市役所,鑲嵌於甫落成不久的台北公會堂。
二樓左右迴廊設置第一展覽室、第二展覽室
牆壁上約1/3高度貼的是隔音牆,讓中正廳的表演音響不會干擾到其他場地。
上三樓 ~
坐在三樓的「茶坊」即可近距離觀賞水牛群像
「茶坊」提供輕食茶點,位於二側廂房及中間迴廊,布置典雅,坐在這裏品茗、閱讀、聽音樂 ....很有禪修意境,最低消費250元,可抵消費。
茶坊也有包廂,提供小型聚會。
台北書院和茶坊的布置是整體的,都很有禪意,這兒可不是圖書室喔 !
它是一個教室、講堂的空間,有系列課程,例如:詩學、藝術、書法、禪學、生活美學....等,看了一下課程表,也瞄了一下束脩費用,嗯 ~有水準的。
上四樓 ~
藝文沙龍 ~蔡明亮咖啡走廊,有咖啡香與人文氣息。
迴廊的一個小空間,超迷你的電影院 --「18劇場」,只有18個座位。
迴廊戶外的大露臺,蔡導演計畫在此舉辦「夏日星空電影院」,放映世界經典電影與懷舊老片。
戶外牆面窗飾
在這裏可以仔細觀察中山堂特殊的外牆磁磚,為防陽光反射,磚面刻劃出43道溝紋,又避免建築物太醒目,選了「國防保護色」--淺草綠色或稱蘇格蘭豆沙色,所以,二次大戰期間,美軍飛機轟炸掉附近房子,卻沒有傷到這棟建築,幾十年過去了,中山堂的外表也沒有顯現出老舊的樣子。
中山堂所用的磁磚是由七星郡北投窯燒製,有許多量身訂製的規格,例如這裏看到的「轉角磚」,直立的是銅製的排水管。
1999.10.25建於中山堂廣場前方的紀念碑
中山堂右側 ~清台灣布政使衙門舊址
廣場左側 ~清台灣巡撫衙門舊址
台北市中山堂
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西門站5號出口) 02-23813137
服務時間:09:00~21:00
這些吃吃喝喝的餐飲一定很貴,難怪導覽說:來中山堂可自由參觀,只要不吃不喝都不要錢.....,不過,找個時間進去體驗一下也無妨。古蹟再利用,氛圍是不一樣的!
本來是順道拜訪,卻從10:30逗留到15:30,把中山堂看得仔細,午餐時間又遇到一位熱心的大姐,帶我到周邊「夯仔內」找好吃又便宜的店家,喔 ~寒冬的小太陽,台北城裏也有溫暖的春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