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地名由來,源於境內舊地名「內湖庄」,由於區內東、北、西三方,五指山系山陵環繞,山與山間形成多處小盆地地形,地理上並非曾經有過一個很大的湖,而是因為「山岰」在閩南語的發音為「湖」,內湖即「內方盆地」。
中山采風班課程終於排到內湖區導覽,4/7上午9:00,集合於捷運大湖公園站2號出口,出口即大湖公園。
今天課程內容:湖光山水美景采風及生態觀察
公園內常見的植物如:黑板樹、第倫桃、水黃皮 ---等,老師都會一一介紹,新同學可能有人還不認識這些植物,舊同學就要溫故知新,學習認識各種植物的特徵,看樹皮的紋路、葉子的形狀或認花朵的樣子。
新柳拂水,湖邊可供垂釣,有不少釣客已經就定位了。
湖邊這顆大石頭是火成岩,可看到岩漿冷卻時產生的小氣泡,大凹洞應是河水沖刷所留下的壺穴。
錦帶橋
九曲橋和古色古香的水榭佇立水中,可觀覽全湖景色,也是晨間活動的場所,登上二樓視野寬廣, 大湖公園拱橋和九曲橋是內湖著名的地標。
內湖的房屋廣告DM,都會用它們美麗的圖案為背景,每當夜幕低垂橋上燈光亮起來,到公園環湖散步,欣賞湖面倒影,非常羅曼蒂克。(每次晚上搭捷運經過,我仍然習慣地望向湖面,看看它們的身影)
捷運文湖線行經大湖公園旁,青山綠水與之相伴。
去年環湖步道和觀景台興建完成,湖面變小了一點點,但是遊客們可以輕鬆的走在湖邊,親近山、親近水。
橋下常有水鳥及鵝、鴨成群結隊悠遊。
越過錦帶橋,循著湖岸往白鷺鷥山前進,沿途植物生態豐富 ----
錦帶橋上大合照 (一峰照片) 背景白鷺鷥山
落羽松
樹幹周圍有瘤狀,或膝蓋狀的呼吸根,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樹幹挺直,側枝與細枝多;葉子形狀和水杉很像,冬季變成黃褐色的小枝與葉一同脫落時,就像飄散的羽毛,而稱「落羽」。
這棵樹讓同學研究了好久,最後由老師確認是落羽松。
小棵的落羽松,樹冠為圓錐形。
老師介紹這棵樹的「縫合手術」。烏桕樹生病了,可能有螞蟻、白蟻、蟑螂等蟲害進佔它的身體築巢繁衍,讓樹木腐爛而失去健康,樹醫生幫樹幹開刀,清理傷口、填上藥物,然後縫上新皮膚(塑膠模、皮革布),有時還會給它「打點滴」補充營養,讓它好好療養。
烏桕
又叫木蠟樹,台語:瓊仔,果實白色,可當火種,一點火就會燃燒,木材是製作家具的優良材料,全株利用價值高。
班長說它的葉子形狀像「魟魚」,這麼一說就很容易辨認了。
湖邊南側有一段圍籬,已經很久了,推測和土地糾紛有關,圍上圍籬,劃分界線,或許表示此地視為工地。
湖邊南岸的觀景台和九曲橋隔著湖面對望,可以欣賞大湖景色,更可以近距離觀察水鳥生態,望向對面山上還可以看到下午要拜訪的忠勇山。
(此張照片在冬天拍的,植物是烏桕,可看到掉葉及果實的部分)
湖的南、北二岸景觀差別很大,一邊遠離塵囂的悠靜,步道上聽得到蟲鳴鳥叫,看得到蝴蝶瓢蟲飛舞,尤其在靠近山壁間,看到很多樣蕨類,內湖果然是多雨潮濕的地區;另一邊則是捷運、大馬路,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腎厥又稱玉羊齒,常用於插花材料。
鐵線厥葉柄堅硬、有光澤,好像黑色鐵線。葉片細緻搭配黑色葉柄,風兒吹,搖曳生姿,又像「少女的髮絲」。
書帶厥像可以綑綁書籍的帶子
山壁上看到榕樹根盤根錯節,把一顆大石頭包覆在半空中的樣子,原來土石被雨水沖刷,形成一個空洞,樹根順勢生長緊抓岩石和地面,變成榕樹抱石的奇觀。
走過木橋就接近成功路,往白鷺鷥山登山口了。
大湖公園地區舊稱「十四份陂」
相傳清朝年間,在修築十四份圳陂時,由於土堤經常崩塌毀壞,工程拖延,於是有人提議,採用鄙俗「活人祭」,以祈求工事順利。於是派人前往艋舺乞丐寮,買來一位老弱多病的乞丐,招待幾日大餐後,就將這位老乞丐投入十四份陂祭神,事後鄉人為了追念這位捨身老者,在湖畔建立老公祠長久奉祀。
白鷺鷥登山口旁的土地公廟和老公祠
今日的老公祠已經過重修,祠內祀奉這位長者的牌位。
土地公廟和老公祠靈驗嗎?導覽中遇到一位在地人,帶大家去看廟的後面有一顆大石頭,他說大約一、二百年前,山上滾下這顆大石頭,把地上打出一個大洞,就在此停止,廟卻毫髮無傷。
就是這顆大石頭,是神蹟嗎?信不信由你 !
剛好在白鷺鷥山登山口,等一下轉過去看看 ~
下一個目的地:登白鷺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