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參加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山水人文學會」承辦的大稻埕史蹟導覽半日遊,免費行程,專人導覽。對人文古蹟有興趣的人士,趕快來參加!
日期 : 2011年 3~12月,每個月第3個星期六
時間 : 早上9:00 ~ 12:00
集合地點 :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前 (現大同分局) 台北市寧夏路89號
導覽解說 : 李修鑑老師 (李臨秋之子)
導覽行程 : 南線 (雙月)
北署 → 靈安社→ 靜修女中→ 江山樓→ 波麗路餐廳→ 春風得意樓→ 大安醫院→ 黑美人酒家→ 法主公廟→ → → 李臨秋故居
1.台北北警察署 --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此建築於1933年改建完成,台北北警察署 (北署) ,類似現在的刑警八號分機,座落在「三角窗」處,視野良好,可以清楚觀察街道動靜。日治時期,抓到犯人時先毒打一頓,有威嚇作用,作筆錄、口供可輕易完成,所以以前半夜常聽到哀號聲,對付頑劣份子則關「水牢」,殺銳氣、打擊信心迫使屈服 ---。
1920年以前,台灣反殖民抗日份子均採武力抗爭,1920年以後則傾向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1923年,蔣渭水組織「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推動立憲民主政治,是日據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政治運動,因此被北署居留,成為第一個請願政治犯,之後因常進出北署,大家稱北署為「蔣渭水別墅」。
目前為大同分局,仍保留有當時之拘留所及水牢。3 樓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待大同分局遷建他處後,此棟建築則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房屋本體成流線型歐式建築,多力克式柱子。集合地點在門口,已經有多位愛好古蹟文化之旅的人士報到了。
進入建築內,有教堂之莊嚴肅穆氣氛,讓人達到自我收斂的作用。
直接到3 樓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參觀,展出台灣雛妓救援活動特展~童顏無妓。
(館內有專人導覽)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牆上有多篇受害者的日記,因年齡還小,用不成熟的詞彙表達,卻很真實,斑斑血淚令人心疼。
室內以小床舖擺設。李老師說等一下要去看真實的床 ~ 查某間。
![]() |
北署外牆是利用拆除台北府城之城牆石所築, 愛國東路台北監獄圍牆 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也有城牆石遺跡 城牆石來自內湖金面山打石場和唭哩岸的石頭 內湖打石場的石頭品質略勝一籌 |
2.靈安社 台北市歸綏街116號
靈安社是大稻埕一帶歷史最悠久的北管軒社之一,成立至今約有130年,
每年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夜訪出巡時,必會派出的北管陣頭之一。
北管和南管的區別,看琵琶的拿法 : 北管琵琶直抱(像王昭君),南管橫抱。
3.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
北一女、二女、中山女高在日治時期,都是和日本人有關係,有錢有勢人家的女兒才可就讀,1916年台北天主教道明會鑑於台籍女子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大稻埕成立此一高等女學校,1917年招收與日本人無關,一般家庭的女孩,成為第一所日、台共學的學校。學校對街是運動場,上體育課時,一群穿短褲的女學生衝向對街,常有男子駐足旁觀,引為趣談。
1921年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在此學校禮堂舉行創立大會,目的在文化啟蒙。
現今之靜修女中 (寧夏路59~67號),仍保留著西班牙風味,有美麗莊嚴的尖塔。
4.文萌樓 (日日春協會)
歸綏街一帶,以前是「藝旦間」,文萌樓後來成為台北市唯一的公娼館(查某間),目前此地已無營業。
屋內僅供參觀,禁止拍照。每個狹小的房間內,有著多少風花雪月的故事?一張床,一個桌子,道盡當年查某人送往迎來的歲月 ---
性福的雜貨店,每個房間都小小的,有幾間陳列指壓、油壓的佈置,管理的阿桑說 : 沒有營業。
歸綏街的街屋已經殘破,當年風華不見了。
5.江山樓舊址 (今歸綏街181號)
想當年,台灣最大的飯店堪稱「台灣第一樓」,江山樓也。男士進入江山樓一定要穿西裝打領帶,「去江山樓吃料理」是很風光體面的事,以福州料理著稱,後來很多台灣料理菜色都從這裡發展出去。名菜三道 : 油條腰仔、紅燒土蛙、紅糟鰻,江山樓的美酒佳餚,加上藝旦作陪,富商名流阿舍常流連其中,也是文人雅士的聚會場所。當時流傳 : 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
提起藝旦文化,李老師說 : 培養藝旦比醫生還貴,女孩從4、5歲被買去,即開始訓練一身好才藝,包括 : 彈琴、吹簫、學古箏、吟詩、作曲 --- 等,待16、17歲時選花魁,選上花魁者在風月場所中,可以拒絕不喜歡的人,賣藝不賣身。客人上門時,由服務人員帶路 (服務人員戴綠帽稱龜公),奉上蔘茶稍候,歸綏街的「藝旦間」採call out服務,如果客人給的小費太少,這一等可能等上一整天,如果小費給的多的服務馬上來,男人間的暗語「喝蔘茶」就是泡小姐的意思。
原1917年成立的江山樓,為四層樓建築,豪華氣派盛極一時,經營32年後結束營業,一說因火燒江山樓而改建。
6.春鳳樓
![]() |
![]() |
路過歸綏街的巷子,以前這一帶屬風化區,標示「乙級」表示小姐都是「資深」美女。
7.波麗路餐廳
創立於1934年,這裡燈光柔和氣氛佳,是相親的好所在,應該叫「雅座」吧!男女在此約會認識,成功的機率滿高的。當年來此喝咖啡聽音樂(唱片或鋼琴彈奏),就像現在我們去101大樓喝咖啡的心情。文人雅士也喜歡到波麗路聚會,互相交換意見,尤以美術界(如楊三郎)、音樂界人士經常光顧,招牌菜是咖哩雞腿飯。
![]() |
|
本店在民生西路314號,右邊過去3、4間的店面也有波麗路餐廳,家族兄弟開的。
8.東雲閣舊址 (春風得意樓)
現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延平北路二段83號。
日治時期,大稻埕酒家林立,李老師說他從小跟著父親李臨秋先生跑遍各個酒樓,像「黑美人」、「東雲閣」、「五月花」等,每次到了酒家,小姐就買雞腿巴結他,這樣回家才不會亂說話。以前的酒家和現在的酒家不同,非色情場所,是屬於文人雅士的交誼場所,小姐都是「蓋高尚」的,知書達禮多才多藝,聽說王永慶和三娘就是在這兒結識的。
導覽解說後,李老師一時興起清唱著楊三郎的名曲 : 望你早歸
9.大安醫院舊址 (今延平北路二段31號)
1916年,蔣渭水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除了懸壺濟世外,這裡也成為非武裝抗日的大本營,醫院右側設置文化公司、報社、發行刊物,從事思想研究,1921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從事文化啟蒙運動,發行會刊、台灣民報、開辦書局介紹新文化、密集文化演講 ---。樓上有10間病房,每個病人看病常常要花很長的時間,因為醫生事務繁忙,看診中需要處理一些文化運動的緊要事務,主治項目 : 內科、花柳科,正符合大稻埕燈紅酒綠的民生需求。
原址現為義美食品,店內一角陳列當年「台灣民報發送實況」之紀錄及照片供作紀念。
看板掛在義美食品店面前的石柱上,記載著大安醫院和台灣民報於當時的社會意義及地位。
這家老字號的義美食品,安然走過三聚氰胺毒奶事件和塑化劑風暴,沒受波及,因為義美花了六千萬元打造食品安全研究室,確定原物料無害才會進入生產線,正派經營讓消費者吃得很安心。我們到裡面參觀後,每個人都買了些食物或飲水消暑解渴,義美蛋捲冰淇淋一個才20元,便宜又好吃。
10.法主公廟 (南京西路344巷2號)
站在228事件發生地~天馬茶房的舊址,對街就是法主公廟 (看到的是廟的背面),大稻埕三大廟--城隍廟、媽祖宮、法主公廟,祂是唯一以國曆誕辰日(10/25) 辦活動 的廟宇,法主公的誕辰日,廟方會準備紅龜讓信徒擲筊杯乞紅龜,隔年還願時必須加倍奉還。以前的羅漢腳 (即現在之街友)趁此入廟擲筊杯,無杯博到有杯,然後拿取紅龜,在登記簿上註明的住址是電火柱(電線桿),第二年沒有能力還紅龜時,廟方就將他的名子寫在紅紙貼在牆上,叫做「龜爬壁」,表示吃了不還。
南京西路拓寬,廟的面積變小,原地改建成3樓,法主公也住到樓上去了。
11.黑美人酒家
黑美人位於南京西路和延平北路交叉口,正在整修中,因為黑美人鄰近天馬茶房228事件現場,所以在228事件後,黑美人酒家的知名度也攀升了,黑美人英文名字“All beauty”,表示每個小姐都是大美女。因整修中未能看到建築的真面目,留待以後再到此一遊。
黑美人右側,白色圓柱的建物為大千百貨公司,是第一個有電扶梯的百貨公司。
12.米街
路過還是特地來看這老房子,有點忘了,也不記得街名,只知道大稻埕繁榮時期,米、茶是交易大宗,這條街叫「米街」。
碩果僅存的古厝有三落二天井,建材是福州杉,騎樓呈拱門。
值得一提的是樓上的小窗戶 : 當天黑時,樓下店鋪拉下鐵門,以防不良份子鬧事,如果有顧客上門購物,老闆從樓上窗戶確認,然後放下一籃子,客人把錢放入籃子,籃子拉上去後,要買的貨物再放籃子裡放下來,(窗口木條是後來加上去的)
茶商業同業公會在同一條街上
13.台北火車票房舊址
碑文記載 : 台北火車票房,大稻埕火車站法定之名也,清光緒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秋八月建,位於河溝頭街東北隅,即今鄭州路鐵路醫院及中興醫院一帶地方。候車室、售票處外,上有倉儲、公務房舍五十餘間。就當時行旅運輸需要而言,足敷所用。且具修造鐵路用品之軍裝機械局僅祇百餘丈,甚稱便捷。日軍侵台後,於民前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施工改築,廢大稻埕火車票房,另建新站於機械局之東五百公尺處。並置鐵道敷設部轄其事。民前四年(公元一九O八年),撤鐵道敷設部,易其名為鐵道部,整修原機械局房屋為辦公之所。台灣光復,成立台灣省鐵路局,仍就原址處理公務,今大稻埕火車站久已拆毀,機械局則遺有牽引車修護場一棟云。
彎彎曲曲走了一大段路,來到火車站舊址紀念碑前,李老師拿出當年火車站的照片,對照現今景物。
火車站已遷到忠孝西路,舊火車站前變成市民大道。
14.大稻埕商埠舊址
碑文記載 : 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艋舺頂下郊拼,居住八甲庄之同安人退走北方,刻苦經營,創造大稻埕新市街,十年,淡水開港,大稻埕地方外商踵至,貿易日盛。同治八年(1869)烏龍茶首銷國際市場,茶務遂蒸蒸日上,建省後,巡撫劉銘傳大興實業,指定大稻埕為商埠及外僑居留地,說林維源、李春生建千秋,建昌二街暨六館仔,美荷法德諸國及豪商巨賈,於此設館立行,商業之盛居台北之冠,尤以茶葉外銷更居全台首位,現時移勢遷,往日規模已不復見,今迪化街以西至淡水河岸,鄭州路以北至歸綏街間皆商埠舊址也。
清大稻埕商埠舊址,立碑紀念位於忠孝國中旁。
15.建昌街 (今貴德街)
大稻埕全盛時期,建昌街住著許多外國人,當地人於此蓋辦公室租給外國人,例如 : 德記洋行舊址也在建昌街上。
李老師回憶小時候,整個建昌街兩旁茶行,都在店門前曬茶葉、曬茉莉花,在遠處就可聞到陣陣茶香,調皮的孩子路過時故意摔一跤,然後藉此偷抓一把茶葉 ---
走在長長窄窄的貴德街上,陣陣茶香飄散過來,暫時解解身體的渴。街道二側建築已改建,只有「馬路」還保持原狀。
「南興茶行」,還保留兩層樓舊建築,一樓加高是為了防淹水。
16.李臨秋故居
行程最後,來到老師的舊家,已經11:30 ,上二樓,老師熱情的招呼學員,並侃侃而談父親李臨秋的故事。
在李臨秋(1909~1979)百歲冥誕(2009年4月)時,正式開放故居供人參觀。
![]() |
![]() |
位於西寧北路86巷4號2樓,入口樓梯狹小,學員依序一個一個上樓。
空間狹窄但展示豐富完整,每一面牆壁皆盡其用。
開放參觀的房間內擺放一張百年紅眠床,另有展示作品手稿。
圖片是李臨秋晚年在大稻埕河濱公園寫作的情景,2009年完成音樂雕像,座落於大稻埕「李臨秋音樂公園」,縮小版的雕像放在這兒。
客人來到,這一台罕見的老唱機播放一下老唱片,表歡迎之意。
「深夜、燒酒、夜來香」的匾額高掛,這詞是有典故的 : 李老師說父親年輕時在「永樂座」電影院服務,對娛樂事業頗有心得,又因經常出入各大酒家,與音樂界文人雅士聚會,情誼交流,也從中尋找歌詞靈感;有時候去酒家請女子唱唱他的作品,因為父親認為會唱歌的女人只有二種:酒家女和唱歌仔戲的人,當然這也是他上酒家的藉口。父親創作的習慣是 : 深夜、燒酒、夜來香,正符合他上酒家 有「粉味香」陪伴的情境。如果晚上看到媽媽準備紅露酒和夜來香,小孩子就會早早去睡覺,知道父親今天晚上不出門,要留在家裡寫東西,不能吵到他。
老師拿放在神桌上的紅露酒、酒杯、夜來香,介紹如何使用三件式的酒杯溫酒,讓學員大開眼界。
相呼應的另一個匾額掛在客廳的另一個門上,應是晚年的生活寫照。
介紹「望春風」的創作桌,這張四方桌是李臨秋創作的桌子,左邊桌下的方椅子正是大師座椅,李老師說 : 吃飯也在這張桌子,如果父親不在家,父親的專用椅誰都不能坐。
|
![]() |
客廳一角陳列「台灣早期常民生活用品」,照片影像左起 : 燙頭髮的鉗子、熨斗(內放炭火)、水龜(冬天的暖暖包)、吸食鴉片的煙斗和一般的煙斗,老師都不厭其煩地一一介紹、講解。其他如 : 阿嬤火籠、量米的升斗、鱟桸、飯籬 -----等,最後拿起裝拜拜用品的竹籃子,隨口唸到 : 摜籃仔假燒金,六月刈菜假有心,菜籃仔涌水乎君飲,無心不通假有心。
望春風是專為女性所填寫 :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遇著少年家,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想欲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想欲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加看覓,月娘笑阮憨大獃,被風騙不知。」歌詞描寫少女情懷,情竇初開,卻拘束於舊社會禮俗,女性對感情不敢大方表示出來的無奈,靈感來自《西廂記》中 :「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詞句。
發給每人一張歌謠帶動唱,大家和李老師一起唱著「望春風」、「一顆紅蛋」、「補破網」、「四季紅」、「相思海」,而一首「對花」覺得陌生,老師獨秀後,真的沒聽過。
這天活動就在懷念的歌聲中結束,12:15大家解散各自回家。
後記 :
算一算走走停停共四個小時,參加者有個人、有朋友同遊、有爸媽帶小孩,台語導覽時媽媽同步翻譯給孩子聽、也有夫妻檔、有遷居外地多年特地回來懷舊的 ----。在大熱天戶外,沒有人半路逃脫也沒有人抱怨,大家跟緊腳步,思緒隨著老師精采認真的解說起伏不已,專心聆聽、發問,這一趟大稻埕之旅太值得了!
居住台北已30年了,卻是第一次來到大稻埕,人生地不熟的,回程差一點迷了路,這半日遊後,深感對文化古蹟的知識貧乏,今後會撥空多參加這類型的活動,七月(單月)另有大稻程北線導覽,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