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個月參加「大稻埕新文化運動史蹟導覽遊」後,開始喜歡台北這塊土地,也喜歡「山水人文學會」舉辦的活動,在我待業中,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開拓寬廣的視野,感恩哪!
7/2(六)來到圓山捷運站集合,活動是由中山社區大學開辦的「中山采風旅遊達人」導覽解說課程,學員培訓後,老師要驗收成果,幾個學員分配介紹各景點,然後由老師(山水人文學會總召吳智慶老師)補充說明。這場地,在花博期間來過數十次,再熟悉不過了,不過這次的主題卻是陌生的~探訪圓山史前文化遺址,已引發我對圓山公園的好奇,一路上聽著解說,想像著幾千年來在這裡發生過的故事。
1.臨濟護國禪寺 (玉門街 9號)
花博期間,在圓山接駁公車站,就可以看到禪寺,當時的心思只有花博,儘管坐著接駁公車來來回回難以計次,卻從來沒有關心過它,也不知道這寺廟的來歷,更不知道有一顆大石頭的故事。
這顆石頭就是「圓山大砥石」,在1918年因建蓋日本軍人公墓而挖出大砥石,(書籍資料都記載 : 臨濟護國禪寺建於1897年,到了1918年進行擴建,削平西側山坡時,在地下約五公尺處挖出大砥石),石質古樸壯麗,石頭上留有磨製石器留下的凹洞痕跡,經鑑定為貝塚時代先民的「磨刀石」,便安置在臨濟護國禪寺門前。
臨濟護國禪寺有百年日式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找一天特別去看看。
基於對古蹟的維護,後來加裝鐵籠保護古物,美中不足的是鑲在砥石上的碑文,已經破壞古物了。
←大砥石背面
圓山過去習稱「圓山仔」,又稱「龍峒山」,後稱圓山,位於基隆河下游南岸的小山丘,相當於現在的花博圓山公園區及兒童育樂中心位置,與對岸的劍潭山(現在的圓山飯店),隔著基隆河相望,約四千年前,古台北湖是一內海,圓山與劍潭山是一脈相通的,圓山在半島尾端的一個小山頭,順著山陵走可到達五指山、陽明山,當時住民已過著魚獵生活,選擇高地而居,並利用12小時潮汐水位下降時,撿拾大量半鹹淡水貝類、烏蜆、牡蠣等,拿回圓山烹煮,食用後把貝殼隨手往山下丟,長年的堆積夾雜著獸骨、破碎陶片、石器物等,成為一座垃圾山,即是現在發現的史前貝塚遺址,文獻會於民國74年在玉門街11號「圓山地藏庵」右側立碑,77年內政部評定圓山遺址為國家一級古蹟。
2.圓山地藏庵後山坡的貝塚層
圓山地藏庵後面山坡,隨處可看到貝殼遺跡。
直到二千多年前,在圓山生活長達二千年的原始部落,可能受到台北內海消退成盆地河川,而移居到附近河岸,原本連接劍潭山山尾的圓山,也受到後來基隆河形成強大水流沖蝕,被分割成為獨立的山丘。圓山遺址約在二千年前消失,一直到1897年日治時期,為了興建「臨濟護國禪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宮村榮一在圓山公園採集勘查時,發現了圓山貝塚,此後一直是人類學、考古學者研究的重點,並曾進行小規模的挖掘。現在在兒育中心昨日世界的西側,築起圍牆,為圓山遺址史蹟公園預定地。
看地圖比較詳細,左上方紅色區塊為圓山遺址史蹟公園預定地。
3.走訪圓山遺址史蹟公園預定地
隊伍走到兒育中心遊樂世界,望見對岸的圓山大飯店,說起圓山大飯店前身,又牽扯出許許多多的故事 :
4.台灣神社~圓山大飯店的故事
1901年,日本在劍潭山頂興建台灣神社,(原址為今日圓山大飯店),主要祭祀死於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日治末期(1937~1945),總督府實行皇民化政策,以及一街莊一神社政策,藉由參拜神社、改姓,信仰神道效忠天皇,將臺灣人同化為日本人,著手擴建神社.
1937年,興建護國神社(今忠烈祠位置),並規劃往台灣神社的道路為參拜道(今北安路),而原本位於劍潭山下、基隆河畔的劍潭寺被強制搬遷,遷到現址北安路805巷6號.
1942年,護國神社完工,祭祀與台灣有關的英靈,尤其是參加戰爭為大日帝國捐軀之台灣人.
1944年,台灣神社增設天照大神後,升格為台灣神宮,同年12/28要舉行鎮座祭,卻在10/25一架要降落松山機場的客機失事墜毀,引發大火燒毀神社,當時正值第二次大戰期間,無暇整頓,一直沒有復原.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全台灣的神社被視為軍國主義的象徵遭廢除,台灣神社拆除改建成台灣大飯店,台灣護國神社改為忠烈祠.
1946年,台灣神宮原址短暫成為市民教育所,又成為今日之中央廣播電台.
1952年,宋美齡為首的政要組成「台灣省敦睦聯誼會」接手經營,改稱圓山大飯店.
1973年,改建成14層樓之今日樣貌.
台灣神社之山腳下興建明治橋(今中山橋)連接基隆河兩岸,往來於神社的朝拜者絡繹不絕,就在圓山興建圓山公園,這是台北的第一號公園,(第二號公園叫「台北新公園」,以示區別),當時從神社回來後,就帶著眷屬去公園玩,所以可看到男士穿企鵝裝,女士穿和服逛公園的景象,之後陸續興建圓山動物園和兒童樂園,為今日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前身。
走到中山橋下面,遙想當年日本人走在明治橋上面,來回於台灣神社和圓山公園間的情景。
5.劍潭古老傳說
酷熱天氣躲到橋下避避艷陽,尋找傳說中的劍潭之寶劍,相傳鄭成功屬下奉命帶軍北征至此,欲渡河,忽雷雨大作,潭底千年魚精作怪,屬下投擲隨身配劍鎮壓魚精,從此寶劍永沉潭底,這是「劍潭」地方名稱的由來,也是劍潭寺的由來。望向對岸,緬懷被迫遷移的劍潭古寺遺址。
6.圓山太古巢
上圖圖片右方山壁(兒育中心遊樂世界外牆),是清代大龍峒舉人陳維英設立的「太古巢」舊址,「太古巢」台語發音有骯髒的處所的意思,是文人自謙的用語。在延平北路的「老師府」是陳維英祖宅,年輕時陳維英赴福州考舉人,中舉後光耀門楣,未赴任,先後掌理宜蘭仰山書院和台北學海書院,相當於現今之大學校長,作育英才無數,晚年居於圓山,設「太古巢」。
太古巢立碑位於今「明日世界」入口處的右側山壁,在橋邊目標不明顯。
7.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
日治時期大稻埕茶商陳朝駿的「圓山別莊」,建於1913年,英國都鐸式建築,是他接待政商名流的別墅,臨近基隆河邊,運貨載物有自己的碼頭。1932年陳朝駿驟逝,家族沒落。1941年遭徵收,被日本憲兵隊充當監獄,設有水牢,台灣光復時一度被誤認為是日本人的建築,曾經做為立法院長黃國書官邸,1990年改為藝術家聯誼中心,2003年起整修後成為「台北故事館」,2010年參與花博盛會,為「故事館」展場。(從中山橋方向拍攝,台北故事館的側面)
8.圓山綜合運動場至中山足球場
中山足球場寬184米,長300米,是台北市第一座標準足球場,1923年設立,原來為圓山運動場,有棒球、網球、田徑等設施,也曾舉辦賽馬。戰後為美軍提供物資的場所,後來又成為美軍顧問團辦公室,1979年中美斷交,美軍離開,1989年才改建成足球場。但足球場位於松山機場航道下,飛機噪音常干擾比賽,所以足球比賽場次不多,平常用來演藝表演或造勢活動,2007年配合花博舉行改裝成爭艷館。花博結束後將轉型為臺灣精品館。
(參考資源 : 維基百科)
花三個小時,繞了一大圈花博圓山園區和兒育中心的外圍道路,提及這麼多景點,雖然只是簡短介紹,走馬看花,小故事中的大啟示,卻有全新的感受,感覺圓山是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訪的,也覺得自己的認知太狹隘了,任何景點只要有專人導覽,就變得有看頭,「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以後要多做深度的了解來認識台北這個地方。所以我決定參加中山社區大學百年秋季班的課程~鄉土導覽 --- 中山采風旅遊達人,9/10開課,以後再好好的介紹幾個景點。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