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於2015年12月23日揭開序幕順利開館,陽明山國家公園新增了一處遊客服務據點。
當天中午故事館有準備各式美味小吃招待來賓,這些小吃是當地居民親自料理,下午有走讀竹仔湖活動。
我們想中午好好大吃一餐,但禁不起Cassy熱情招呼,淺嚐了芋頭稀飯和油飯、鹹湯圓等,果真美味無比。
到附近餐廳用餐後,走走竹子湖水車寮步道,再回故事館參觀。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前身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落成於1928年3月8日,作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耕作管理、穀種集中、分配發送等運作中心。
1973年事務所正式結束營運;1975年完全由軍方接管,作為國防部憲兵司令部幹部教育、兵棋推演場地,並更名為「憲兵梅荷研習中心」。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以地方產業史的保存,及推展環境教育之需求,作為歷史建築再運用的發展目標。
進去參觀 ~
陽明山國家公園圖像
大廳的布置,天花板倒掛的稻穗成為展場最大焦點,還有一株盛開的櫻花圖畫也很吸睛。
這說明竹子湖正是台灣蓬萊米的原鄉,又是最早引進試種日本內地櫻的地方,因而稱「櫻之名所」。
開幕第一天就來參觀,開心拍合照
服務台
故事館簡介
從「事務所」到「故事館」之足跡
竹子湖幾個重要據點
當天下午有走讀竹仔湖導覽活動,由故事館出發,從東湖沿著陽明溪畔的水車寮步道前行,穿越頂湖,直下下湖的竹仔湖溪步道,最後於下湖展望點回望下湖地區的地勢地景,再於下湖公車站結束全程約5公里的溪遊行程,細細品味竹子湖的環境特色及其在地故事。
進入主題展示區參觀
這個主題展示區牆面有許多文字與圖片,述說著竹仔湖的前世與今生,及當地產業發展演進史。
竹子湖從設置原種田,栽培高冷蔬菜到花卉產業的興起,以至朝向觀光花園發展的海芋季,都有詳細的介紹。
大壁面的竹仔湖地理位置圖
竹仔湖原是火山熔岩噴發形成的堰塞湖,因湖水逐漸流失形成一片濕地,一千多年前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即開始進入屯墾。
兩百年前漢人初到此地開墾時因見土地泥濘且遍地竹林,於是稱此處為竹仔湖(閩南語中的「湖」有泥濘地的意思)。另有在地古老傳說,因山間盆地一帶早期簇生著箭竹林,山頂吹下的山風搖動箭竹林的景象,彷彿是湖水蕩漾,因此稱之為竹仔湖。
實體模型呈現農民工作情形
走道展示復耕記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10年起,積極協助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與竹子湖社區共同籌組「台灣北部蓬萊米走廊推動聯盟」,並推動原種田復耕,在過程中,亦藉由農事體驗學習教育的開展,傳承「蓬萊米原鄉」美譽之歷史價值。
仔細看,通道的窗台較低,剛好可當椅子使用。
原有「原種田事務所」之本體建物也是主題展示區,呈現台灣蓬萊米及竹子湖原種田之稻作史。
敘述早期水田農法的角落,實體模型呈現了1916年台中廳農事試驗場考種室的場景。
右起:磯永吉、大島金太郎、末永仁,桌角原來西口逸馬的位置特地空下來,好讓遊客一時興起,可與歷史故事互動,拍照留念。
介紹對竹子湖恩重如山的平澤龜一郎先生
展示內容
另一個展示空間展出:綜覽台灣稻作史及細數蓬萊米關鍵推手暨農業組合
由許文龍先生親塑的蓬萊米之父與蓬萊米之母胸像
從秈稻的改良事業、稉稻的栽培演進,了解台灣蓬萊米的誕生。
綜覽台灣稻作發展史
展出的內容必須耐心閱讀,其實我們也沒有很認真參觀,拍拍照就到戶外聊天了。
故事館開幕活動儀式有別於一般剪綵方式,由陽管處陳茂春處長及貴賓代表以「拔穗」方式揭幕與祈福,為故事館以及未來蓬萊米復育活動獻上最高的祝福。
留在現場的稻穗可以拍照,故事館志工說機會難得,所以我們拿了拍照,希望有好福氣好運氣。
稻草堆前的美女老師
故事館大門口有幾棵櫻花,花開時一定非常漂亮!
錯過這次故事館舉辦的走讀活動,我和Cassy相約找一天自己按圖索驥去。
入口階梯旁有故事館的介紹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
地址:台北市陽明山竹子湖路15-1號
開館日:週一至週日 9:00~16:00,免費參觀
休館日:除夕及每月最後一週的週一休館
交通資訊:搭乘108遊園公車、小8、小9、1717皇家客運,至竹仔湖派出所站下車,往竹子湖方向步行約170公尺即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