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臺北自行車節以公共運輸結合自行車,規劃自行車旅遊體驗活動,以結合觀光古蹟、在地人文觀光資源與特色產業活動,或獨特自然景觀與歷史建築、現代街頭藝術等方式,提供國內外自行車友人多元深度觀光旅遊臺北的休閒遊憩選擇,感受臺北市不同的城市之美以及單車友善環境。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交通局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
活動時間:2014/12/1 - 2015/1/31 (詳見官網)
12/17參加了人文古蹟巡禮之中山北路人文之美,路線如下:
圓山捷運站→花博公園→中山北路→中山北路二段46巷(右轉)→蔡瑞月舞蹈社→中山北路二段48巷→中山北路→逸仙公園→中山南路→濟南教會(濟南路口)→中山南路→臺大醫學院人文館→中山南路→(左轉)愛國東路→(右轉)麗水街→(左轉)金華街→(右轉)青田街→青田七六→青田街→(左轉)和平東路→(右轉)溫州街→溫州街18巷→殷海光故居→溫州街→(左轉)辛亥路→(右轉)新生南路→臺灣大學校園(約10公里,親子休閒★)
7:45圓山捷運站報到
自行車節有許多年輕帥哥參加,終於出現男多於女的活動,執行單位人員全副武裝:自行車及配備、服裝。帥喔!
小市民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站點租Youbike上路,YA!
領騎做了今日活動介紹及暖身操後,穿過花博公園往中山北路出發 ~
不與行人爭人行道,騎在中山北路慢車道上,大家一字縱隊依序前進,雖然騎慢車道比較危險,協會人員會先騎在路口維持交通,整個路程滿順利的。
由中山北路二段46巷右轉 → 蔡瑞月舞蹈社 (參閱)
1949年左右,蔡瑞月認識來自中國的詩人雷石榆,共組詩人家庭,因雷石榆為台大法學系的國文教授,才能居住此台大宿舍,又因雷石榆傾向左派,被以匪諜罪名驅逐出境,蔡瑞月也被逮捕並囚禁綠島三年。
出獄後,蔡瑞月繼續從事編舞及舞蹈教學工作。因其特殊背景,而備受矚目,之後不斷受到政治干擾,1983年與子移居澳洲。
此建築並非原來蔡瑞月的住處,在1999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後,即遭火焚毀,2003年修復完成,並且以委外招標的方式經營。
古蹟內有蔡瑞月文物展出、舞蹈教室、跳舞咖啡廳等,整個區域稱為「玫瑰古蹟」。
續往中山北路→逸仙公園
中山北路一段46號
國父銅像為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於民國100年元月來台參訪逸仙公園時,表達捐贈之意。
國父史蹟館 (參閱)
依正史紀錄:國父曾來台三次,民國2年來臺時,下榻於此建築,其前身為日本高級料亭『梅屋敷』,民國35年政府令以『梅屋敷』原址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民國72年因鐵路地下化影響,而由原址拆移至往北50公尺處重建,即為今日模樣。
館內不能拍照錄影
公園種植了松、竹、梅,加上池塘、迴廊、曲橋以及草皮,櫻花、杜鵑花,很有中國庭園風味。
續往中山南路→濟南教會(濟南路口)
濟南教會(參閱):中山南路3號,立法院旁
仿哥德式建築,圖右高聳的樓層為鐘塔。室內挑高,教堂為尖拱形構造,光線透過高又大的玻璃進入屋內,能顯出空靈的感覺,易於感受聖恩。
入口兩個名稱: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與台北國語禮拜堂,國台語共同使用
大門從二側向內漸縮,有層次感。大門上方四葉紋也是哥德式建築常見的紋飾。
外牆磚砌扶壁使建築有穩固的作用,柱子蓋在牆壁外面,增加室內可利用的空間,沒有柱子的干擾。
三尖拱窗:大拱裡有三個小拱
負責這次押隊的法國帥哥
續往中山南路左轉仁愛路一段一號 →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醫學人文博物館館舍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建築,屬於文藝復興後期的風格
建築正面:大廳挑高二層,大廳和廊道有許多拱門,主牆與梁柱有優美的線條及雕刻。
入口外觀感覺是一樓高
進入大廳,寬敞空間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館內做為醫學人文教育、醫學相關的文物展示及校友師生交誼的場所
拱門廊道成為婚紗取景場所
續行 ~
經過中正紀念堂,大合照
新出廠的SNOOPY圖案也加入U-bike行列,台北市今日新增100台新車,隊伍中即出現二台。
下一站:青田七六(參閱)
來到綠樹成蔭的青田街七巷六號 ~ 馬廷英故居
青田街七巷六號座落在台北最美的一條街,1931年由足立仁教授興建,是日治時期日本教授集體開發興建的大學住宅組合之。1945年後,由台灣大學馬廷英教授與其家人入住至2007年。
2006年5月2日,台北市政府公告,正式成為市定古蹟。
馬廷英教授專長於地質及古海洋生物學,有很好的研究成果,曾為台大地質系系主任。
牆面成為一個台灣岩石標本牆供參觀探查
文創商品販賣店
室內外規劃餐飲空間,進入古蹟需脫鞋著襪,保護檜木地板
續往和平東路→(右轉)溫州街
大安區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一之一號,殷海光故居
殷海光先生為台大哲學系教授,曾二度受邀至哈佛當客座教授,是哲學界巨擘、自由主義導師,勇於對抗權威、批評時政,對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具有貢獻。
房舍是利用台大拆除之校警宿舍建材蓋成,室內陳設簡單樸實
1956年搬進來後,殷海光先生在後院挖了一條溝渠,把挖出來的泥土堆在院子中央稱為孤鳳山。
在「孤鳳山」上做了一個水泥桌和椅子,命名「殷夫子讀書台」
匆匆離開,→(左轉)辛亥路→(右轉)新生南路→往台大校園
台大椰林大道旁的校史館,由圖書館負責營運,是一處認識台大的展廳。
校史館使用日治時期折衷主義建築的基調,不像歐式建築般樣式華麗,而是簡潔的古典樣式風格。
館內也成為拍婚紗的景點
因時間有限未能好好參觀,趕往終點站 ~
磯永吉小屋(參閱)
磯永吉是台北帝國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農業家。日治時代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目標下,磯永吉和末永仁利用台灣的在來米成功改良成蓬萊米,贏得「蓬萊米之父」尊稱。
磯小屋早期稱「種子研究室」落成於1925年,是臺北帝大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的建築,臺北帝大時期繼續作為田間實習與考種實驗室使用。磯永吉教授在磯小屋裡完成了許多稻米的研究,在臺灣的農業發展上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此將此建築稱為「磯小屋」
另一側的建築為「稻香館」,原本為庫房,並非歷史建築,曾有被拆掉建大樓的想法,後來被保留下來,成為一個展館,希望房舍能永續下去。
最後,於稻香館前拍張合照,領了紀念頭巾,結束精彩的人文之旅。
經過的每一個景點,領騎均有導覽介紹,但時間有限,後續就讓有興趣的人自己找時間一一登門拜訪參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