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因電影「艋舺」場景在此拍攝而翻紅,剝皮寮包括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歷史街區,老街(指康定路173巷)仍保留著清代傳統的店屋型式,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
趁著姊姊上台北處理事務後,一起走一趟剝皮寮,實地感受老街的樸實之美。
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因早期是煤炭販售的集散地,通稱為「土炭市」,曾經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坊,有精緻的洋樓房屋,稱為「牌樓厝」。
從捷運龍山寺站走過來,老街西側靠廣州街的店屋內還空蕩蕩的,牌樓厝因建造時間不同,及改建時間不同,立面裝修的材料各異,有清水磚、洗石子、國防色面磚、水泥粉光等,呈現時間演變的痕跡。
往前走,看到了「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歸屬教育部,整棟建築一、二樓均有常設展,包括 : 故事館~介紹剝皮寮的故事、教育館~台灣教育的發展、醫療館~台灣醫療的發展三大主題,個人自由免費參觀,可利用週休二日的定時導覽,會聽的更清楚,GO!入口處再往前走,接近昆明街。
「亭仔腳」提供行人遮風避雨的地方,路面寬敞。
從一樓故事館來認識剝皮寮 :
剝皮寮地名的演變~找相同顏色配對,不同時期有不同名稱。
剝皮寮在剝什麼皮?剝樹皮?剝獸皮?還是閩南發音的北皮?
小型的戎客船,站上去搖搖晃晃的,體會先民的行船經驗。
小小建築師動動手用積木搭蓋一間排樓厝
走累了休息一下,拿起「茶壺」聽聽早期的音樂(開關就在茶壺底部),洪一峰的歌聲很懷舊,四週的擺設也很有古早味。
剝皮寮建築中有許多不同材質的牆面,動手摸摸看。
拿起古早電話聽講古,內容有從前剝皮寮各行業的生活故事。
以前剝皮寮是三輪車車夫排班聚集的場所,這輛古早的三輪車歡迎請上座。
從教育館認識台灣教育的發展
教育館(今廣州街123、125號),為國學大師張太炎在明治31年(1898年)戊戌政變失敗時,躲避清廷而來台避難的居所,一樓展示傳統教育~官學、民學、書院。
清朝時期在台灣有登記的各書院分布
科舉制度是晉用人才的方法,圖介紹大龍峒的老師府,右邊舉人石旗杆是清朝鄉試中舉的人,獲得的科舉獎賞,可陳列於家宅前埕以彰顯功名。
教育館二樓~123學堂出入口,二樓展示日治時期至民國時期的教育內容及制度。
國民學校五年甲班教室,看看阿公和阿爸以前的教室陳設,抽屜裡藏了尪仔標和當年的一些玩具。
教室後面有昭和時期的學期行事曆
國民小學的沿革,從日治的公學校---昭和16年(1941)的國民學校---民國57年的國民小學,在這區塊呈現。
五育教學 ~ 德智體群美
快樂唱唱歌,聽聽看阿公阿嬤阿爸阿媽小時候都唱些什麼樣的兒歌童謠。
教育館二樓後門外面,保留一間以前的廁所。
二樓教育館旁邊有個戲棚子,有空來演演掌中戲,劇情自編自導。
緊鄰著剝皮寮的是老松國小,它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小學唷!民國55年9月統計全校158班,學生數11,110人。
二樓走廊
鄉土教育中心後側
入口處服務台的上方牆壁
民國88年,強制拆除時,居民以生命抵抗,最後留下未拆完的部分,成為歷史記憶。百年房屋建造非常堅固,當時拆除時動用大型機具破壞,現在保留未拆完的部分,並加上安全防護措施。
從醫療館來認識台灣的醫療發展 :
醫療館場地為艋舺名醫呂阿昌的住所,一樓介紹台灣醫療早期由傳教士傳入,而後台灣醫學正規教育培育出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和名醫呂阿昌醫師。二樓介紹傳統中醫藥材和萬華青草巷。
現代醫療在1865年由馬雅各傳入
馬偕認為接近民眾由醫療關懷開始
蘭大衛對台灣病患無私的愛
剝皮寮歷史街區屬文化局管理,7/9~8/28展出「台北定格--今昔百景特展」。
進城記~建物拉起紅色彩帶的部分,正展示台北歷經清朝、日治、及戰後三個時期的建築及周邊街景變化,呈現台北市百年來城市風貌的變化。
百張照片,百棟建築,百年民國,展出台北市具代表性的百處古蹟及景點的今昔照片。
展場中架設展示框架張貼照片,避免破壞房屋牆面。
康定路173巷為所稱的剝皮寮老街,以前向西前進可通往青草巷,然後抵達龍山寺。小小的街道曾繁盛一時,老街北側留存較多清代傳統的店屋,臨康定路、廣州街、昆明街上的建築則築起牌樓厝。
一小段的彩繪牆壁
電影「艋舺」的拍戲現場,原址為太陽製本所。屋內留有電影之場景、道具,是追星族必訪的景點。
「艋舺」拍戲現場
離開剝皮寮一定要去一趟有名的青草巷,在龍山寺旁西昌街上。
炎炎夏日,喝一杯青草茶,暑氣全消。
龍山寺前廣場,艋舺公園的水舞秀,每整點表演15分鐘。
本來晚餐想在華西街觀光夜市用餐,到達現場卻發現有點冷清,和印象中的景象差太多了,反倒是廣州夜市的人潮強強滾,不過因龍山寺周邊已成遊民天下,有點擔心夜市攤販的衛生條件,於是離開萬華,結束半日行程。